十堰网2月16日讯(蒲耀泉):水更深更清了,环境更好更美了,建设新农村的劲头更足更大了。近日,笔者在水坪镇杜家沟村了解塘堰整治效果时,村主任吴良贵连用三个“更”字来总结塘堰整治为农民带来的实惠。一枝独秀不是春,水坪镇塘堰整治引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 “连锁效应”正集中迸发,一花引来百花开。
基础设施更强。70口当家塘、50000米U形渠、18处拦水坝、20个泵站,据统计,新“三万”活动为水坪构建起的立体水利体系能充分保障82000亩农田的灌溉。与此同时,修建环塘公路3000余米,硬化通组通塘路1200米,大大改变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生活环境更美。绿树青草环塘埂,凭栏赏景画中行。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片区改造对塘堰整治超前谋划,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自然湾,对塘堰进行植绿护土、草皮护坡、环塘栏杆、凉亭、踏步道等美化亮化建设,昔日的污水塘、垃圾塘、碟子塘成为村中一景,水清、树绿、路畅、景美,实现了人、水、村的和谐统一和互利发展。
产业遍地开花。建苗木、栽贡米、种茶籽,塘堰整治带来的是特色产业的蓬勃建设和遍地开花,依托水利建设,不少产业大户抓住了“水外”的机遇,共流转土地近4000亩建起产业基地。而更有不少业主打起了“水内”的主意,在保障灌溉的前提下,承包进行养殖、建设垂钓中心、升级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水内水外的商机似乎无处不在。 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建好管好才能用好。该镇在塘堰整治过程中不仅探索出了项目带动、部门帮建、单位援建、民资注入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更在“管”字上下起了功夫。该镇根据塘堰规模、用途,分门别类实行用水协会经营管理、设施与产业捆绑经营管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以及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四大形式,建立起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长效管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