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移民冯家庆“跃”身实现二次创业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2年4月17日7:27 文章编辑:耕夫
    十堰网4月17日讯(陈昌荣 ):3年前,冯家庆因潘口电站建设移民,离开生他养他的原田家坝镇峪口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举家迁至城关镇。在这里,他白手起家,开始了他的移民新生活,也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如今,他带领20多名移民投资创办了堵河源茶叶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移民致富的新路子。该社生产的堵河源绿峰茶先后荣获中国第七届农博会“金奖”和湖北省第四届“鄂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4月15日,记者慕名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
  率先移民自谋生路
  2009年2月,冯家庆一家4口响应政府号召,满怀憧憬和希望率先从原田家坝镇峪口村移民搬迁到城关镇北大街社区,一跃从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为了工作的事情,夫妻俩商量了好一阵子,妻子认为还是找个形势好点的工厂老老实实地干活,冯家庆却认为进企业拿的是死工资,不会有大的发展,要想赚钱,就必须自己创业。
  他想到了种茶。以前在家乡,每家每户都种茶叶,自己对茶叶栽培比较熟悉,决定还是到文峰乡溏湾村承包茶叶生产。他的想法得到了镇、村两级以及县发改局的大力支持。
当年10月,冯家庆多方筹款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联合潘口库区杨柱林、李荣明等5户移民,承包了文峰、深河、峪口等地近1000多亩茶园,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溏湾村县城有10公里多,冯家庆每天骑着摩托车迎着晨曦上山,踏着落日归耕,就像是一个鞭下的陀螺,起早落夜地劳作。
文峰溏湾村老茶场有几户农民,由于缺乏管理技术,不舍得投入,结果一亩茶一年收入不到几百元。当时有的农民嫌种茶不赚钱,想把茶树砍掉种别的作物。这时,冯家庆建议大家别急着砍树。他请来茶叶专家,对自家茶园内的茶树进行整形剪枝,施肥、浇水、治虫。第二年冯家庆一亩茶叶收入达6000多元。
    二次创业苦尽甘来
    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是他最煎熬的1年。两个娃儿读书养育需要钱,茶叶培育也急需钱,但当时,家里的积蓄用完了,该借的也借遍了,冯家庆心里直发愁。县移民局和城关镇党委、政府了解到他创业的艰难,十分重视,帮他筹资10余万元,使他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冯家庆对茶叶实行严格的管理,专施农家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做到基本上不施农药,确保达到有机茶标准,保证了绿茶质量。由于冯家庆的茶叶质量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 。
    冯家庆并没有就此满足、停息,而是逐步调整种植结构,在1000多亩山地上全部改造成高品质茶园。他还联合杨柱林、李荣明、张艳等25位移民和种茶大户,创办了“堵河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堵河源牌”商标。他将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的文峰茶场、深河乡茶场及上庸镇大泉山茶场发展成会员单位,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
    目前,“堵河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318户,有机茶园面积达4000亩,茶叶加工生产线3条,厂房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年产值500多万元,社员人平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
    带领移民共奔富路
短短三年,冯家庆靠着种茶走上致富路。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时刻不忘乡邻,想方设法带领移民和当地的农民共奔富路。他不仅把20多名困难移民吸纳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成为共同创业的伙伴,还带动文峰、深河及上庸等乡镇500余人就业。
  每年采茶季节,正是当地农闲时节,他每天要安排100多人在茶园里劳动,手把手地教他们采摘。他的茶园不仅为当地农民增加了增收的渠道,还让他们学到了一门采茶的技术。
  他不仅鼓励群众种茶,还义务传授先进的种植和采摘技术。原田家镇老家移民张艳,家境比较困难,看到冯家庆种植茶叶效益很好,也想学习种茶,冯家庆知道这一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把他招聘到茶场当工人,一有时间就手把手地教这个移民老乡种植茶叶,使这个移民很快成了茶场的技术人才。
深河乡移民李良发,因为不注重管理,10来亩茶园几乎年年绝收。冯家庆把施肥、封园等一整套茶园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并承诺鲜叶全部收购。听了冯家庆的话,李良发从此醉心于茶园的管理,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