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丹江囗市救助管理工作小记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4日8:38 文章编辑:原野
    十堰网10月24日讯:曾几何时,丹江囗市城区流浪乞讨人员司空见惯。有段时间,在环形岛路段,记者就常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奶奶,把被褥、饭钵、捡拾的废品堆在路边,晚上就露宿街头。这些异样的“景观”让人心酸、心情沉重,城市的形象也大打折扣。
    近几年来,市民在街上很少再看到流浪乞讨人员,固定的乞讨人员更是消声匿迹。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到哪里了呢?近日,笔者来到该市救助管理站,寻找答案。
    该市救助管理站成立于2007年,原址位于姚沟路民政救灾仓库,2012年,搬迁至民政局办公楼背后的高家沟。目前,救助站仍滞留10名受助人员。
    年近六旬的张涛原是习家店镇人,没有户口,没有收入来源,前段时间流浪到城区,靠乞讨和捡拾废品为生,没有固定住所,在街上吃不饱、穿不暖。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巡查发现他后,立即将他带回救助站,为他理发、洗澡、更换新衣服,救助站里配备有食、宿、娱乐设施,有专人做饭,专人负责安全管理。记者看到张涛时,他穿戴干净整齐,肤色红润,满脸喜悦,让人很难想象不久前他还是街头流浪汉。救助站相关负责人说,今后,还将协调联系,帮助张涛上户口,然后送回所在地福利院。
    像张涛一样,在城区,只要在巡查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或者有人提供信息,救助管理站都会立即将他们带回站里,提供为他们洗浴、更衣、提供食宿、医疗服务,能找到家的或购买车票或亲自护送他们回家。
    为了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不再流落街头,该市每年划拨20万元资金,上级财政也给予大力帮助,保证了必要的经费支出。  
    救助管理站除了每天派人在城区巡查外,还聘请了30名救助管理联络员,以保证及时掌握新的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在城区主要干交通道路和流动人口集中区,救助站设立了25块救助管理提示牌,上面将救助管理站电话、各片区责任人等信息明确出来,只要一个电话,救助站20分钟内可以赶到现场。
    今年以来,救助站加大了宣传力度,印制救助服务指南和相关法规知识传单2万份,在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4期,录制了救助管理宣传音像带,上街进行广播宣传。救助站还开展救助管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与社区群众互动,增强了居民对救助管理知识的认识。救助站鼓励干部职工积极撰写通讯报道,至9月底已在各级媒体发表稿件300余篇。市民对全市救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流浪乞讨人员,有的邋遢多病、有的疾呆傻难以交流,在救助管理过程中,最能考验工作人员的耐心和奉献精神。近年来,救助站加大思想作风建设,干部职工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普遍加强,受到了救助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去年腊月的一天下午刚下班,天下着小雪,有市民打来电话,反映坝下公园有一个乞讨人员。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驱车赶到,只见一个老年男子,衣着非常破烂单薄,如不及时救助,很可能被冻死。工作人员立即给他披上厚衣服,将其带到救助站,调养了几天后,老人身体状况恢复正常。老人先天性痴呆,言语含糊,通过耐心询问,隐约听出老人叫“秦兴勇”,是山东东明县人。救助站与东明县民政局联系,经过反复对比核实,老人叫陈刚云,因为方言和语言障碍,才说成了“秦兴勇”。陈刚云半年前走失后,家属曾报警并张贴了寻人启示,一直没找到他,没想到时隔半年,陈刚云不知怎么来到了丹江口。为了让陈刚云尽快与家人团聚,救助站安排车辆及人员,冒着风雪护送他回到东明县,家属见到陈刚云后,简直不敢想念他一个痴呆病人,流浪了这么远还能活着回来。他们抓住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孙胜赵迎生 陈明香 易清江)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