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2月25日讯(陈昌荣 郭迪福):“喂,李师傅你好,我是竹溪县水平镇的老王,我们准备正月十八搬家,顺便给儿子举行婚礼,两套锣鼓一起打,请你一定来给我操办酒席”。 2月23日,流动餐馆李润林厨师接到竹溪县水平镇老王焦急的求援电话。就在同一天,竹山宝丰、擂鼓、得胜和竹溪、房县等地又有11家农民打来请求电话,要求李师傅调兵遣将上门服务。
在竹山、竹溪、房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流动餐饮便民服务组织——“竹山个体流动餐馆”。
这个流动餐馆是由竹山县宝丰镇下坝村返乡农民工李润林带领竹山、竹溪、房县三县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妇女自发组织成立起来的民间组织。它创办于2008年3月,目前员工已经由当时的3人发展到86人,每天可同时为10多家农户提供方便、快捷流动餐饮服务。
流动餐饮服务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也吸引了不少中年妇女的参与。22日,在李润林家里,我们恰好碰到了年近半百的妇女朱风,她是楼台乡三台村的农民。
为啥跑到相距50公里的邻乡来做餐饮服务呢?朱风告诉记者,她原来只在本村一个人跑着做,收入没保障,后来被李师傅请来带班,“每天活路有个联系,我只负责做,工资由李师傅按月发,每个月少说也有3000多元”。朱风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51岁的李润林曾经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工人,上世纪末,他依然辞职下海。当了近8年的装修工,走访了竹山、竹溪、房县和邻近的重庆、陕西等10多个县的乡村,他从中发现,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遇到红白喜事,主人急的团团转,不是没有炊具,就是没餐具,再不就是请不到合适的“厨师”。李润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觉得如果办一个流动餐馆,不仅仅是一个商机,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红白喜事当事人免去后顾之忧,还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民就地打工。
2008年3月,李润林自筹资金2万元购置了10多套炊具和餐具,创办了全县首家流动餐馆,开始在家乡试业,受到广大农民的一直欢迎。他们还制定了管理章程,照章开展服务活动。由于他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湛的烹饪技术,很快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一传十,十传百,李润林的流动餐馆,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十里八乡,这个“流动餐馆”,就在竹房三县叫响了,还常常供不应求,排不上号。
“李师傅流动餐馆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服务态度好,宾客满意,经济实惠,我也省时省力。”宝丰镇下坝村农民王守卫刚为儿子办完婚宴,他对“流动餐馆”的服务很满意。
李润林现在有了一个近百人的团队,人力资源充足。春节过后,他还在家里新买的楼房进行了装修,并在家里牵上了网线,“下一步,我计划成立了一个‘竹山流动餐饮公司’,还要办一个流动餐馆经营网页,为客户提供网络化、规范化的优质、便捷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