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4月23讯:黝黑的脸膛,憨厚的笑容,双手沾满泥土的芬芳,浑身上下透着农家汉子的刚强,仿佛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就是香口乡下香口村的家庭农场创业领头人——郑先华。
艰难的创业历程
现年50岁的郑先华前些年也是常年外出打工,曾经干过建筑,下过金矿,养过猪,喂过羊,靠着勤劳肯干,也积攒了些钱财。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直寻思着想在家乡找点事干。2011年春季,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好香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香口发展蔬菜产业,他经过一番思索,决定回家在该公司入股合作经营,因为当地群众都很信任他,公司聘任他担任生产队长,负责召集当地留守群众在该公司干活。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自己也逐步掌握了蔬菜种植各环节的技术要点。2012年秋季,他离开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了10亩地种植莲藕和蔬菜,在家门口当起了农场主。
忙碌而幸福着
凌晨四点起床,一家人忙碌着把刚出菜地的鲜菜装车,等儿子郑海涛开车把一整车鲜菜送往县城的蔬菜批发市场后,郑先华夫妇俩又在自家的农场里忙开了,他负责查看蔬菜苗情长势,有无病虫害,妻子则忙着招呼周围的留守妇女给刚栽植的大棚菜除草施肥。
谈到农场的经营,郑先华告诉笔者,“刚开始,农场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土地、资金、技术、销售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底儿,好在县蔬菜办和乡上的领导都大力支持,不仅帮我建起了大棚,而且还定期来搞技术指导,帮忙联系卖菜,农场才有了一点起色。今年,乡政府对我们这些种菜大户按每亩800元的标准实行补贴,实行合同化管理,分季节考核兑现,我种菜的劲头更足了!”
技术最重要
家庭农场创办以来,刚开始只有老郑夫妇俩在张罗,主要是种藕种菜。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在县乡干部的指导下,老郑决定发展“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规模从当初的10多亩扩建到60多亩,他把两个在外打工的孩子也叫回来帮忙经营农场。
和打工相比,种菜更需要掌握技术含量。过去,老郑在外打工,只考虑把活儿干好就行了。现在他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最难的就是文化水平太低,在接受新技术新事物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要把菜种好,把农场经营好,光靠苦干没有技术肯定不行。过去条件差,孩子没能读好书就跟着我打工。恰好今年丹江农校在村上搞了个双带示范班,我让海涛也报了名,让他去好好补补课,真正学到技术,回来帮我把农场经营好!”这是老郑发自内心的感慨!
满怀希望的未来
“生活虽然忙点,但是很充实,很有盼头,我还想把农场再扩建,等明年再建个农家乐,到时我这农场也是吃、住、玩、赏一条龙!”谈到未来,郑先华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李仁山 夏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