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4月25讯:近日,太和医院消化内科独立成功完成了鄂西北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患者入院前吞咽困难、难以进食,术后第四天医顺利进食,症状明显改善,目前正在严密随访中。
该患者为32岁女性,因进食梗阻10余年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2012年8月在外院行球囊扩张术,术后半年症状复发。据了解,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贲门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吞咽困难、反流、胸痛及饮养不良,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国内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方法包括:内镜下扩张治疗、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及硬化剂治疗、外科手术Heller肌切开治疗等。以上治疗方法短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差,经常复发。
随着内镜技术及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微创治疗概念的深入,日本Inoue等人于2009年采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获得成功,随访1年效果明显,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国内于2010年起步,目前仅有少数省部级医院开展,是内镜微创治疗的顶尖技术之一。
太和医院消化内科郜元军博士在熟练开展ESD技术及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了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新技术。4月16日,太和消化内科为该患者独立成功完成了鄂西北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
郜元军博士介绍,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是在距离胃食管连接部以上约8-10cm通过内镜粘膜下剥离,建立粘膜下隧道至胃食管连接部以下约4cm,暴露食管环形肌层,经过内镜微创切断胃食管连接部以上5-8cm、以下3cm的食管贲门环形括约肌,达到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的目的,切断环形肌层以后,退出内镜,用金属钛夹封闭隧道口。该技术由于彻底切断食管下端环形括约肌,因此症状缓解明显,不易复发。此外由于保留了粘膜层,即使在切除过程中出现食管穿孔,亦可轻松封闭隧道口,达到闭合穿孔的目的。因此,相比传统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等方法,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近远期疗效好,微创、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等特点,尤其适合重度贲门失弛缓或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太和医院消化内镜技术紧跟国际步伐,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金曙郜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