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7月15日讯(陈明香、易清江):丹江口市民政救助管理站救助区由左岸老城区迁至右岸新城区后,新站救助区建筑面积400平米,活动场地600平米,拥有救助床位20张,新救助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形成了一个集接待、服务、护送、安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救助机构。整体救助质量大大提高,其救助观念的转变是其重要的核心。
由“强制性管理”变为“人性化服务” 。“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后,其功能也将由“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人性化的服务”,从管理者的角色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使受助人员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尊重,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市救助管理站一直釆用“四个一”接待、“五心“级”服务、“六个一”到位,服务上更加“人性化”、“亲情化”。即工作人员用一张笑脸相迎,为他们递上一杯甘甜的水,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倾听他们的遭遇,用一声温馨的问候询问他们的求助需求并做好接待登记;用真心、爱心、耐心、细心、诚心服务每一位来站求助的人员;用提供一份热腾的饭菜、发放一次性生活用品、理一个发、洗一个澡、换一身新衣、送一张返乡车票,使他们享受到社会间温暖人间至爱。
由“站内坐等举报救助电话”变为“站外主动巡逻”。今年该站为配合全市“五城联创”活动,开展了“主动救助”,建立了上街巡逻劝导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救助的主动性,并且根据天气的变化,现实情况的改变而主动调整救助策略和救助办法,开展了“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零点搜救行动”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市救助站建立了日常巡罗制度,每天一台救助专用车定时分片在城市大街小巷进行巡视,并印发了传单,制作了宣传栏,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基本需求。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社会知晓度以及居民的救助意识,让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有良好的接纳态度,通过社区人员发现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然后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救助服务。市救助站初步建立了以救助站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流动救助为补充的救助网络。在全市每个社区和村聘请了多名社区工作人员或低保人员为救助信息员,公布了救助热线电话。在城市主要街道设置了救助引导牌,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和生活无着人员。
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引入社工理念,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采取主动救助、积极救助、分类救助等方式对受助人员进行帮助,并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救助管理工作中,积极为站内受助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因人制宜为受助对象开展情绪疏导、成长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人文关怀,使救助管理工作更切实地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受助对象为本的服务宗旨,对有需要的受助人员进行个案辅导,帮助他们努力走出困境,适时开展服务,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帮助他们增强能力、愉悦身心、排遣压抑。
截止日前,全市共救助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985人次,其中流浪乞讨精神病人112人次,危重传染病人16人次,购买返乡车票365人次,由站工作人员亲自送回原籍的98人次,现在还有住院治病的4人,在院滞留1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