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9月6日讯(陈昌荣 张勇)他是个乡村医生,并不富有,却常年坚持药费“有了给点,没有欠着”的理念,包扎、注射、床位等几乎全部都是免费,对贫困学生及老人,他总是半费或者只收成本费。据统计,他从医30年来,他坚持边治病救人边积德行善,累计向患者减免药费和贫困农民捐献资金达10多万元,被村民们称为“慈善村医”。他所在的三台村卫生室2012年12月还荣获“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室”称号。
他叫高中华,是竹山县楼台乡三台村的乡村医生,今年49岁,共产党员,从医31年。9月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三台村采访高中华。
厚德行医济苍生
“为了解除患者的疾苦,为了患者的早日康复,我愿献出自己全部的爱,付出自己的精诚。”这是村医高中华的诺言。在30年的从医生涯中,他以赤诚的大爱坚守岗位,用仁爱之心铸就“医魂”,践行着“医乃仁术”的真谛。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站在高中华的卫生室楼前,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家村卫生室——这里车多、人多,来找他看病的人和家属川流不息。
“来这里看病的人每天都很多,他人和善,医德好,医术高。”村民说。
“为啥人恁多?病看的好呗。”三台村党支部书记龙德洪这样回答记者的疑惑。
他们说,高中华人特好,能两块钱治好的病,绝不让你花三块钱,能吃药的,绝不打针,能打针的绝不输液。治疗风湿和肝病,他最拿手,连十堰、陕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2010年的冬天,该乡庙湾村年过半百的妇女蒋耀菊患者严重“肝硬化”,浑身肿的一桶瓜,水米不能进,日夜哀嚎。蒋耀菊家里大大小小6口人,三个读书的娃儿,经济十分困难。她的丈夫多方求医诊治,为治病家里三头牛卖了两头,还举债万元。最后,他们抱着试试的心情找到高中华时,高中华当即说:“剩下的这头牛,你千万别再卖了,以后我每隔两天到你家去一趟,给蒋耀菊看病抓药,省得你们来回跑,至于药费我来想办法。”就这样,每隔两天高中华就骑摩托车到他家里去一次,天再冷,雪再大也从不间断。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蒋耀菊就能下地干轻体力活,半年后完全康复,蒋耀菊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今年4月中旬,为表示感谢,蒋耀菊专门请人定做一面“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的锦旗亲自送到三台村医高中华的手中。
自创疗法惠民生
高中华十分重视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他说,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去年8月1日,该县244家村卫生室统一对499种国家基本药物实施零利润销售。为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县合管办自去年6月起,将门诊统筹实行县乡“一卡通”模式,农民跨乡就医时持合作医疗卡可以获取门诊补助。“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药没有实行零利润销售且新农合又能报销,对慢性病疗效显著,高中华决定改变经营方向:以中医为主、西医为铺,扩大经营范围。 高中华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原理及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剖析,自创了“中药粉剂外敷透入法”、“乙肝发泡排毒法”和“中药干浴疗法”,并在卫生室先后组建了两个中药治疗室,形成了中医特色卫生室。
很快,他以新农合跨乡核销的优势,通过减免就医患者来去路费等优惠措施,以中医专长对部分疑难杂症较好的治疗效果,将病源逐步扩大到其他乡镇,昔日冷清的卫生室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了。高中华高兴的说,“中药对部分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治疗效果好,根据患者需要,我用煎药机免费为他们煎药,现在病人多了,需求量大了,我这里光煎药机都买了3台,每天基本上没有空闲”。
无私奉献显大爱
多年来,三台村卫生室非常重视优质服务工作,坚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送医上门”等活动,始终将“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注重用情感的力量吸引病人、感染病人,热情为病人服务,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
高中华在三台村从医30年,医术精湛,令人敬佩,更值得尊敬的是他的高尚品德。老高认为:一个医生把钱看重了,就会把病人看轻,有辱“白衣天使”称号。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困难患者、贫困党员治病不收钱或只收成本费。村里的困难户老黄长年有病,老高常年免费为他打针送药。村里的贫困户来打针买药,常常是赊账,有的一欠就是几百元,好几年不能清账,对这样的贫困户,高医生多数是减免不要了。村民都说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在当地很多人都受过高中华医生的帮助。家住本村的老太王桂芝说:“我患“脑血管意外”多年,经常昏迷,不醒人事。非常感谢高医生的及时上门服务,一次又一次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如果不是他及时上门治疗,我的病情延误,增加经济负担不说,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去年5月,丹江口六里坪镇农民姚华,患冠心病四年吃药无数,不见其效,后经人介绍,找到高中华,病人来时已处昏迷状态,经诊断为治疗不当导致肝损害,出现早期肝昏迷。他开了3付中草药,患者服用后病情好转,又加大药量,先后服药30余剂,现已完全康复。她逢人就夸:是高医生救了她的命。
如今来找高中华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周边群众及县内的患者,还有来自陕西等外省外县的患者,他们来看病需要住宿和吃饭,老高就把为患者提供食宿的事安排给了村里有接待能力的贫困户,为他们增加一些收入。 老高说:“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最知道穷日子的难处和党的恩情,现在我日子好过了,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