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月30日讯(袁源):马年新春佳节,笔者采访湖北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同志,谈起弘扬诗经尹吉甫文化,对其撰写的146字的“吉甫故里,诗乡房陵” 楹联,作了相关注釋。十堰市民俗学会顾问胡继南和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高级教师、全国及省楹联比赛多次获奖者何春元等同志对房县尹吉甫镇首开全国诗经春联征选揭晓获得一等奖的这幅长联作了评价,称这副诗经长联开房县长联和我国讴歌诗经长联之先河。
楹联,亦称“对联”,与诗、词、曲一样,是我国传统上一种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始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对联由中国古典诗词演化而来。溯源可至《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 《诗经》中对偶句式十分丰富。著名文史学家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汉魏六朝诗文及骈体格式中对偶句更多,唐代格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整齐对仗,已具对联特色。
好的楹联是对偶(含对仗)的单联诗,是简洁明快的词赋,是栩栩如生、浓墨重彩的、蔚为壮观的画卷。内容深刻、艺术性很高的对联,非常感人,令人读后难忘,能广泛流传,打下烙印,载入史册。
长的经典楹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学性强,庄重典雅,句式用字考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长短参差,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抑扬合拍,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耐人寻味,被称为佳品。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为清朝文学家孙髯翁所作180字,被后人尊称为联圣。毛泽东对孙髯翁此联背诵如流。著名史学家 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清末廪生、文学家钟耘舫为江津县临江城楼所作长联1612字( 注解 148个),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长沙市民刘湘池日前特地创作了一副近7000字的对联,展现毛泽东同志的光辉一生与丰功伟绩,轰动红遍网络。
袁正洪撰写的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房陵诗经楹联:
上联: 诗乡房陵,周南召南交汇,维水、泮水、沮水,关关雎鸠;蕩舟南河,探幽深谷,清溪瀑、珠藏风,神洞仙峽,钟乳冰究壮观;尹祠瞻碑,仰兮伯采风,编纂诗经,赋雅蓼莪、六月、江汉,穆穆清风,流芳百世。
下联: 吉甫故里,彭国庸国毗邻,荆山、景山、南山,哦哦麋鹿;寻胜榔峪,赏景远山,七井泉、万峰雾,地缝天井,石窟古寨奇峭;宗庙拜祖,赞太师征战,薄伐猃狁,诵吟韩奕、烝民、崧高,雄雄韬略,光耀千秋。
横额: 山风诗香
胡继南和何春元同志评价说,这副诗经长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学性强,庄重典雅,句式用字考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长短参差,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抑扬顿挫,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耐人寻味,被称为佳品。
这副长联是作者根据收集挖整研究尹吉甫故里诗经文化和房陵文化30多年深厚积累的力作,联长146字(上下联各73字),富含诗祖故里千里房陵博大精深的诗经文化和神奇美丽的生态景观。
这副楹联,是一幅描绘诗乡房陵诗经景点而令人神往的旅游图;是一幅展示房县诗经资源的恢宏画卷,彰显了诗经传承的清晰脉络,刻画讴歌了尹吉甫的文韬武略;同时反映了诗祖故里拜祖吟诗的文风民俗,使人深受陶冶。
这幅楹联是一首诗,是一篇简洁明快的词赋,也是一幅栩栩如生、浓墨重彩、波澜壮阔的画卷。对仗工整贴切,内容丰富深刻,具有相当的思想性、艺术性,感人至深,读后难忘,可以广泛流传,将以开启房县长联和我国讴歌诗经长联之先河而载入史册。
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房陵诗经长楹联注解:
注解(上联):
诗乡房陵(房县古为房陵),二南交汇(房县是诗经周南召南交汇地),维水(诗经:“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清同治版《房县志》71页:“房陵维山;维水出焉”)、泮水(诗经:《泮水》篇载:“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清同治版《房县志》:盘水河。(也叫泮水)在神农架林区,1970年前归房县管)、雎水(清同治版《房县志》64页:沮水,在东南二百里。《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晋代大将军、文学家杜预注疏诗经:沮通雎。水经曰:“沮水、出汉中房陵县东山”。《郧台志·舆地》、《郧阳府志·山川》载:“沮水房县县南五里,源出景山,东流入江。‘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据王永祥先生《且兰人探源》一文云:“一支向南逃迁的且人,到湖北房县居住。今房县有沮水,又名雎水,当是南迁且人在此居住的地方。” 据《房县志· 卷二· 山川》载:“沮水,在东南二百里。《水经注》:沮水出汉中房陵县维水。” “沮水自小河口出口(潵海堰),悬流而下,冲花激浪,漩入海眼,声如迅霆,响振山谷。”房县古有2条沮水河,即县东南的保康县(明代从房县划出),一条在县南即小河口出口的潵诲堰,也就在诗经广场前的西河段。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汪魁儒有十景诗:“房城四面望团圆,沮水分流到处沿。城似明珠浮赤野,水如银线贯丹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南河蕩舟(尹吉甫镇有古彭国时南河。伏元杰先生在《阆中彭城遗址及其历史渊源》一文中说:“南河古代称为彭水。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最早的彭国应当就在湖北的南河(古称彭水)一带。湖北南河古彭国迁地,阆中古彭国可能就由湖北南河迁川东北任河再迁阆中的。”) 兮伯采风,编纂诗经,赋雅蓼莪(《诗经·蓼莪》尹吉甫作)诗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房县尹吉甫镇民间有尹吉甫在大旱之年写信叫父母舍粥救民,连父母也饿死,尹吉甫回来后写《蓼莪》祭父母的民间传说故亊。《诗经·六月》、《诗经·江汉》尹吉甫作)(《诗经·都人士》吉甫作)。穆穆清风(《诗经·崧高》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作,专家研究为古时作者“自誉”的写作风格)。探幽深谷,清溪瀑、珠藏风,神洞仙峽,钟乳冰究……描写反咉诗祖故里生态旅游文化充满了神奇魅力。
注解(下联):
吉甫故里(尹吉甫房陵人食邑房卒葬於房;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为房县题词:“尹吉甫故里”; 徐悲鸿的弟子、中国楹联家协会主席、中国著名诗人、著名书画家马萧萧应袁正洪之敬请为房县题词:“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 彭庸毗邻(房县及其尹吉甫镇遇帝店和古南河为古彭国;房县尧淮等地和竹山县为古庸国,彭国和庸国都是西周武王伐纣参战有功之国、毗邻友好之国),荆山:(《诗经·商颂·殷武》曰:“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清同治版《房县志》曰:“景山城南二百里。”《山海经》曰:“荊山之首曰景山”。房县尹吉甫镇紧连保康县,该镇南部大山系荆山山脉。)、景山(《诗经·商颂·殷武》曰:“陟彼景山,松伯丸丸”)、南山(《诗经·国风·召南·草虫》曰:“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国风·召南·南山》曰:“南山崔崔,雄狐绥绥。”房县古之以来称县南大山为南山;太师出征(房县有“周太师尹吉甫”碑文物);七井泉、万峰雾(这里不是数量词,是地名)。急战六月(经研究《诗经·六月》为尹吉甫所作),诵吟韩奕(《诗经·韩奕》为尹吉甫所作赞颂宣王任贤使能及韩侯才能出众而赠诗。)崧高维岳(《诗经·崧高》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尹吉甫所作赠给申伯,申伯周宣王之毌舅);天生蒸民(《诗经·蒸民》为尹吉甫所作,赠给樊候仲山甫);雄雄韬略(《诗经·六月》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为尹吉甫所作,专家研究为古时作者“自誉”的写作风格)。寻胜榔峪(清《房县志》记载:榔峪河城东百二十里;榔口是后改的名字,故榔峪代表原榔口乡地域)。赏景远山,七井泉、万峰雾,地缝天井,石窟古寨奇峭……描写反咉诗祖故里生态旅游文化充满了神奇魅力。
横额:山风诗香
大型诗经民歌节目《山风》,是一个以诗经之乡房县民间歌王歌师传唱千古《诗经•关雎》、《诗经•伐檀》、《诗经•野有死麕》等曲目,以农民普通生活用品椅子为道具,通过生动、活泼、逼真的舞美表现形式,把农民唱诗经、演诗经生活化,以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劳作、男女情爱等鄂西北风土人情,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诗经民歌的原生态特质,从而展现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房县诗经民歌《山风》获央视“我要上春晚”三等奖),诗香(中华诗祖故里已两次开诗经文化节:吉甫故里诗经节,房陵人歌动地诗;万众齐吟风雅颂,开创先河吉尼斯。诗经溯源采风地,二南交汇歌风盛,盛世歌乡闻天下,千里房县尽朝晖。已唱响全国,红遍网络。
2013年12月7日晚9时10分,房县的原生态诗经民歌《山风》在央视三台举办的《直通春晚》直播。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和湖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姜剑向全国观众推介诗经房县具有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杨洪基,著名导演娄乃鸣、吕逸涛等专家及全国五十家知名媒体坐镇评委席,他们对《山风》节目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并获得了李谷一、杨洪基二位著名歌唱家的宝贵评价和赞誉,获央视《直通春晚》小组赛第三名。
此楹联撰写:是作者根据自已1980年开始关注收集诗经尹吉甫资料,尤为是1999年采访吕家河民歌,究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吕家河所在的官山镇毗邻房县诗经采风编撰者尹吉甫故里,诗经民歌渊远流长。袁正洪坚持把 “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当工程抓”,先后多次深入房县尹吉甫镇、青峰镇、门古寺镇、九道乡等10多个乡镇农村走访2百余人次,收集、挖整有关资料百余万字、照片万余张及录音、录像资料等,还专程到河北沧州市南皮县、山西平遥、四川泸州市石洞镇等地考察,查阅史料,经研究表明:周太师尹吉甫,房陵人,仕于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食邑房,卒葬于房,其子尹伯奇故亊传说于湖北房陵和四川泸州等。先后撰写《尹吉甫房陵人考》、《十论尹吉甫是中华诗祖》、《房县是诗经‘二南’交汇地》、《尹吉甫是周宣王时“诗”的总编纂者》 等文章30多万字。
此楹联作者试想通过楹联描绘和展现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诗经尹吉甫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态旅游文化的魅力,以弘扬中华优秀诗经尹吉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