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千里房陵出山珍 ——房县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纪实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4年3月17日8:23 文章编辑:原野
    胡军、郜丹
    十堰网3月17日讯:房县古称“房陵”, 据 《竹书纪年》记载:“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丹朱之子以父封国为氏,则称房陵。并非“山林四塞,四室如房”而曰房陵。(如若“山林四塞,四室如房”则叫房陵,那么一般山区县多是群山环抱县城盆地,“山林四塞,四室如房”,岂不也应叫“房陵”?误矣!)是湖北省版图面积第二大县,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史称“帝王特放之地”,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黄酒之乡”、“ 矿泉水之乡”。 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始终高举“质量兴县”旗帜,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优特产品这一有利条件,坚持培育、宣传、保护并重,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致力于变资源优势为社会效益,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山珍之王”—房县黑木耳
     房县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全县海拔180~2485.6米,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适宜,日照时数在1700~2000小时之间,平均每天日照5.1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2%;全县平均气温10~15℃,积端最高温40.4℃,极端最低温-17.6℃,温差在24℃左右,低山温差较大,高山温差较小,大体与气温一致,地温一般高于当地气温约2℃左右。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房县黑木耳”。 我国栽培黑木耳已有上干年的历史。《本草经》、《齐民要术》、《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古籍,都对黑木耳的生产和利用作了记述。至清代,湖北郧属诸县已发展成为木耳重要产区。同治五年(1866)杨延烈等修《房县志》说:在同治之前,房县的木耳栽培已具相当的规模,排架在山坡上的耳木,“杈丫纵横,如结栅栏”。自古至今房县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习惯,为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成为中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
     房县黑木耳特殊之处在于是用花栎、麻栎等主要树种做段木,采用优质菌种人工点菌,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而成。房县黑木耳属于光木耳,多为二片丛生,胶质状,半透明;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厚度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个大,直径一般为10~12mm;胶质厚,胶质含量占耳片质量的90%以上。房县黑木耳,因其色泽好、外观美、肉质厚、质地佳、味道正、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又因其“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在1965年举行的全国黑木耳评比中, 房县黑木耳以干耳1市斤泡发26市斤而独占鳌头。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燕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200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2010年顺利进入世博会,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产品。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远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每吨黑木耳换外汇1.8万美元。
     为保护房县黑木耳这一特色品牌,确保其独特的品质和特色,2000年以来,房县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坚持“政策扶持、申报核准、规划储备、重点培育”的品牌培育思路,大力实施房县黑木耳地标申报和产业化建设。2007年9月,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房县质监局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房县黑木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请。2009年6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房县黑木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了房县无地标产品“零突破”。
    房县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黑木耳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黑木耳单价比普通木耳高20%。2013年,房县黑木耳产量达8000多吨,产值3.4亿元,耳农人均增收2100元,出口创汇3200多万美元。“房县黑木耳”先后被评为“十堰市十大名片”、“湖北省十大名菜”,荣获“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100强品牌”称号,2012年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6935万元增加到1.6亿元。截止目前,房县有规模以上的黑木耳生产加工企业8家、经合组织16个、木耳生产“一村一品”专业村45个,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农户达到5.6万户,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10家、产品41个,认证规模88220亩,3000多家网店专门从事网上销售业务。                                                                   
“帝王饮品”—房县黄酒
       房县黄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西周周宣王时期《诗》(《诗经》)的总编纂者、西周太师、房陵人尹吉甫编纂的《诗经》中有四十多处记载有酒字。房县民间自古有酿制黄酒的技艺,当时用糯米酿造的黄酒,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现在,房县家家户户都有酿造和饮黄酒养生的习惯。
     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光热条件较好,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微生物菌群,形成酿造房县黄酒独自风格特有的自然环境,这是区别其他地方黄酒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以地产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特制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而酿成的发酵原酒。房县黄酒具有酒度低,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和多种有机酸、酯类物质及矿质元素,被形象地誉为“液体蛋糕”,是一种兼饮料、食疗、药疗及佐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殊种酒。
    近些年,房县县委、政府一直把黄酒生产作为富县的骨干项目, 将传统酿造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使,促进房县黄酒产业升级。2009年,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康师付集团公司投资1个亿落户房县兴建了现代化的黄酒生产基地(湖北房县兴祥黄酒有限公司),并按万吨厂规划一次建成10000㎡湖北迄今为止最大的酒窖。为提高房县黄酒知名度,2012年,由房县政府牵头,县质监局向国家质监局提出了申报“房县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请。2013年12月9日,“房县黄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继黑木耳后又一房县地标产品。
     2013年,房县兴祥黄酒有限公司、庐陵王酒业有限公司、神农泉酒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黄酒40000t,实现产值10个亿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回报率。目前,房县黄酒已出口东南亚一带并畅销国内广州、北京、西安、福建、武汉等省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拉动了我县黄酒产业的发展。
    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东风,“房县黑木耳”、 “房县黄酒”的产业化之路将越走越宽。下一步,房县政府将进一步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县质监局将进一步深挖地方资源,申报“房县白及”、“房县胶股蓝”、“房县北柴胡”等名优中药材和“房县大鲵”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积极为房县地特产品争取到一张张产品“身份证”,打响房县“名片”,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壮大,推动全县经济发展。
    (作者:房县质监局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