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新网4月21日讯(王守玉、王慧):现年53岁的朱建华,是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耿家垭小学的一名高级教师。从教33年来,她凭着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从一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到后来被评为十堰市教育先进工作者。心中有爱,学生称她是“妈妈老师”;寝室管理,为学生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教学有方,趣味教学法成就教学“明星”;人生有梦,被评为首届“水都园丁”。她用人间大爱书写着平凡的教育人生!
学生心中的“妈妈老师”
朱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真心、耐心,开启学生求知的心灵,为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1987年春季开学不久,一场大雪过后,校外河沟水面上涨,朱老师借用学校的木梯搭建成临时小桥,小心翼翼地把上学的学生一个个地抱起,转移到河对面安全的地方,一个身材偏胖的学生在过河途中双脚弹动了几下,木梯剧烈晃动,朱老师失去重心滑在木梯间的空隙处,两脚掉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正当她用力站稳身子时,左脚不慎踩到了一块圆滑的石头,导致左踝骨和膝盖下胫骨两处骨折。当时山区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朱老师的伤错过了最佳医治花间,又没有得到及时休息,如今就落下终身残疾的毛病,每到寒冷的季节,她的左腿就痛疼难忍,就到医院做针灸和理疗,以缓解痛疼。当年的同事、现已经退休多年的李如成教师说:“那时学校教师都十分紧缺,且每个班学生数较多。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朱老师拄着柺杖坚守在难以割舍的三尺讲台,全校师生都很感动,学生抢着搀扶她进教室,老师争着帮助她做家务。”
1992年,是朱老师人生中最难忘、最心痛、最愧疚的一年。为了能专心教学,她将5岁的女儿寄养在偏僻的娘家,一天,她的孩子突发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不幸夭折。由于娘家距离学校遥远,又没有联系方式,等她急匆匆赶到娘家时,面对她的是女儿冰冷僵硬的尸体,她抱住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着。“那种阴阳两隔的情境,左邻右舍都不忍心看下去。”她年迈的母亲说道。失去心爱的女儿,她擦干眼泪,肝肠寸断,忍痛走进了心爱的课堂,把深深的伤痛隐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微笑着面对可爱的学生。
学生王官雨,父母离异后,父亲多年在外地打工,他和6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疼爱,他变得性格内向,沉迷小说,经常旷课,十分叛逆,在同学眼中成了人见人烦的问题学生。读三年级时,朱老师担任他的班主任,就各外地关心他,就餐时,给他起“小灶”,做他最喜欢的饭菜;天冷了,给他买衣服、买鞋子;省吃俭用,给他早餐费和营养费。利用业余时间耐心引导他,帮他补习功课、整理乱发、修剪指甲……在朱老师的真心关爱下,王官雨由问题学生变成了“三好学生”。他说:“朱老师伴我度过了心灵最黑暗的童年时光。”他决定回报老师的爱,主动为朱老师按摩伤痛的双腿。亲切地称她为“妈妈老师”。
学生张燕,父母外出打工,她寄住在小妈家,性格孤僻,不爱和同学交往,也从不和老师说话,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一次上课,朱老师发现张燕满脸通红,两眼泪汪汪的,看着她努力睁开双眼的样子,朱老师摸了摸她的头额,感到烫手。心疼地说:“病得这么严重,怎么不告诉老师一声?”张燕硬挺着说:“没事,等放学了再去打针就行。”朱老师将学生安置好后,一把拉起张燕,径直赶到距学校最近的诊所检查治疗。医生检查体温,39.8℃。说:“多亏了朱老师,张燕得到了及时治疗,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张燕的母亲十分感动地说:“把孩子交给朱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回想起朱老师的对她的关爱,在上大学的张燕感激地说:“朱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她爱教育,爱学生,视生如子,师德高尚,师魂永存!”
朱建华的同事这样评价她:她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学校,装着教育,唯独没有自己。她不论是走在校园里,还是站在讲台上,都能让人如沐春风,如逢甘霖。只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哪怕再痛再苦再累,她心里总是甜美的。
30多年来,被朱老师关爱过的留守学生、问题学生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但每个学生都把她的名字藏于心灵深处。
“课将结束趣犹在”
在教学改革创新上,她积极探索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了教师的赞赏。
朱老师的数学课能牢牢地抓住了小学生的视听及思考,并让学生通过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奥妙,而真正爱上数学。她在引导学生做判断对错题时,就用“森林医生”的形式呈现,连线题就用“动物找朋友”、“动物回家”等形式呈现,解决问题等题型都会有相应的情境图,让孩子兴味盎然。
在讲公开课《3的倍数的特征》时,朱老师先给学生出了几个数,请学生算一算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用笔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学生没有掌握住技巧。她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做“学生”,让学生出题,自己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结果,朱老师既正确又迅速地判断出来了。从此,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朱老师讲课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给出一个数先求出这个数各位上数字的和,再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再给出一个不完整的数请同学们填上一个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最后给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取三张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成为3的倍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掌握新知识。
朱老师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将结束趣犹在”的效果;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不断的争论中快速找到答案,总结出规律,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她是全镇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典型代表,教学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
学生生活的“好管家”
1996年,朱建华辗转龙山镇龙山沟小学任教,长期兼任学生寝室管理工作。 当时,学校办公经费十分紧张,为了节省开支,各班桌椅坏了,朱老师就当木工,拿着钉锤敲敲打打;教室电灯不亮了,她就是电工,爬上桌凳检检修修;水管破了,她就成了管道工,弓着身子拧拧换换……新上班的同事丁腊梅老师风趣地说道:“朱老师是我们师生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的第一人,她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简直就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更是一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对于一年级的住宿生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家,朱老师从挂蚊帐、铺床单到洗脸刷牙、叠被子,手把手地教学生;学生想妈妈了,她便耐心地哄劝开导,帮他们洗头、打饭,直到学生习惯了住宿生活。
学生张丙元,平时好动惹事,上课不是戳这个就是拉那个,同学们十分讨厌他、排斥他,他对老师也心存敌意。朱老师挤出时间到寝室抱着他玩小孩闭眼睁眼游戏,闭3秒睁眼——闭5秒睁眼——闭10秒睁眼……坚持了一月,张丙元终于养成了按时就寝的好习惯。
她常说:“管理寝室的工作就是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寝室管理工作,学生高兴,我就高兴。”提及印象深刻的事情,朱老师笑着说:“有天晚上,一个小男孩把一个又红又大的桔子硬塞到我面前让我吃,就只好接过桔子放在手中左转右转,趁他不留意时又将桔子放到他的小包里。就是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让我坚定了寝室管理工作的信念,我要用爱心去爱护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去理解开导他们,不能辜负了他们对我的信赖和尊重。”
说起朱建华,他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炸开了锅:“朱老师读对我们亲切而细微的关心和关爱,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温暖”;“下雨了,有朱老师给我们收被子;生病了,有朱老师熬汤送药,嘘寒问暖”;“朱老师简直就是我们住宿生的亲妈妈”;“在寝室,朱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用微笑陪伴着我们进入梦香,尤其对我们留守的学生给予深厚的爱!”这也让我们看到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耿家垭小学任教的刘飞老师说:“朱老师非常关心学生,她常常站在宿舍楼门口目送一个个学生去上课,站在宿舍楼门口用微笑来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回家’。她一大早起来就打扫寝室、清理垃圾,至少要一个小时,她的勤恳、和蔼真真切切的让我们佩服。有这样的寝室管理员,学校、家长都很放心。”
33年来,朱建华守住村小,守住师德,守住学生。2003年荣获十堰市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丹江口市学校后勤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去年被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授予“水都园丁”荣誉称号。
她曾在师德培训会上说:“我将坚守村小,恪守师爱,直到工作的最后一刻,只为更多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祖国有用之人,我就心满意足了,那才是一名教师真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