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5月28日讯(袁源):诗经之乡、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鄂西北十堰市所辖的房县,5月27日21时57分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此次地震由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据《房县新闻网》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 5月27日21时57分,房县( 北纬31.9度,东经110.4度)发生 4.0级地震,震源深度 7 公里,震中在县门古寺镇、上龛乡一带,全县除姚坪乡上报无震感外,其他乡镇均有震感,其中白鹤、军店、化龙、大木、门古、红塔、野人谷、窑淮、中坝、九道、沙河、五台、青峰等乡镇震感强烈。
地震发生后,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县委副书记柯大成、县长蔡贤忠迅速作出指示,要求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和灾情核查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家波第一时间赶到地震局,指导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要求密切关注震情发展,加强地震监测,做好震情跟踪,迅速调查核实全县震感反应和灾情,安排专人解答群众咨询,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确保社会稳定。副县长石教辉带领应急、林业、地震等部门负责人连夜赶赴震中区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市委、市政府指派十堰市地震局应急工作现场对一行4人赶赴现场指导地震监测和应急工作。省地震局首批现场工作人员一行5人28日上午到达房县震区开展震后处置工作。 目前,全县暂无人员伤亡报告,相关财产损失正在核查统计中。
据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介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相关地震的描述:《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载:“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意思是说,这是我国早期的一次日食、月食记载。诗中所记“十月”日月交会,即月朔之后,辛卯这天又发生了“月为日所食”的现象。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其吼声如电闪雷鸣。它导致江河沸腾,山崩地裂,河段塌方、滑坡和泥石流阻塞;高山即刻变为深谷,而原来的深谷却转眼变成了丘陵。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地震的记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作者之一、宣王时代的编纂者,他就是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的重臣——西周太师尹吉甫,亦是“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歌颂者。“诗经”中称赞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宠”、“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尹吉甫是哪里人?袁正洪经多年考证研究,尹吉甫房陵人,仕于周,食邑房,卒葬于房。他生于公元前852年,卒于公元前775年,他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可称为中华诗祖。他的故里房县尹吉甫镇。据明代《郧阳府志》、《房县志》记载:“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据明《广舆记》载:“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房县尹吉甫家庙古代石窟建筑尚存。明代县承李南金、知县胡壁复修时立碑记载。尹吉甫故里房县是《诗经•二南》交汇地域,诗经文化蕴藏极其丰富。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传才先生考察房县后说:“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重臣,于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业,是对华夏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又是确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诗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诗保存至今,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艺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要早五百年,论先后,中国诗史应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你们调查的材材可考可信。”并为房县题词“尹吉甫故里” 、“诗经之乡”。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著名教授、《先秦诗经学史》作者黄震云教授专程到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考察后认为,房县不愧为诗祖尹吉甫故里,诗经文化蕴藏丰富,诗经资源在全国少见,博大精深,是房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珍贵宝藏。
2009年3月19日,袁正洪到房县考察诗经尹吉甫文化,在青峰镇六里峡发现长达10余公里的罕见古河床地质遗迹。据有关地质勘测资料记载,房县青峰镇青峰山紫阳洞六里峡至陡口坝河流源于古筑水。十几亿年前,房县及神农架是一片汪洋大海,直到2亿3千万年前,房县青峰、九道梁、神农架阳日湾一带断裂,升为陡地。青峰镇和尹吉甫镇两镇紧密相连,境内的古河床、鈡乳洞、“天井”、“ 地缝”、 山体地貌地质结构,颇具地质特色。
从《诗经》中有关对地震的记叙及青峰镇和尹吉甫镇等地古地质河床、天井、地缝等奇特地貌的形成与诗经中有关地震的记载来看,不仅对研究诗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占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也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