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6月18日讯(卢波报道):今日上午,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收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为袁正洪等同志主编即将出版的尹吉甫故里诗经文化及国风房陵民歌丛书题词:“诗经文化” 、“荆楚文萃,当代国风” 。刘锡诚还特地为丛书作序,高度称赞房县诗经尹吉甫文化和房陵民歌蕴藏深厚,博大精深。
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省武当文化研究会理事、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理事、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袁正洪,自1974年开始收集房县民间文化,1980年开始关注收集诗经尹吉甫文化,可谓“几十年磨一剑”。袁正洪倾情对家乡房县的挚爱,将房陵文化当做工程来抓,深入千里房县,以拓荒者的精神,不畏艰险,攀悬岩,走峭壁,顶酷暑,冒严寒,深入山乡挖整民间文化,史海淘金,查阅典籍,孜孜不倦著述,把房陵诗经尹吉甫文化推向国内外,并取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和称赞。
在研究诗经文化中,袁正洪博览群书,查阅大量史料,研究表明:何谓房陵文化,即最突出的是以诗经尹吉甫文化为主的房陵文化,有十大特色,富涵了人类发祥文化(原始聚落、距今50多万年兔子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时期年代相近),汉民族史前创世史神话《黑暗传》(像格萨尔王传、荷马史诗一样博大精深)、西周诗经文化(房县是西周太师尹吉甫籍里)、宫廷帝王特放文化、秦巴边缘交汇文化(房陵民歌颇具楚调、秦韵、巴音、川味持色)、汉水文化(九道阴峪河、门古寺镇羊岔河、中坝乡樟脑河分别为堵河的三个源头;房县古南河也是汉水的一大支流)、宗教文化(房县门古寺镇有小武当望佛山,有唐代古建筑南天门等;化龙镇汪家河西武当、土城镇解家河和十堰市茅箭区小寨有赛武当;土城镇马蹄山杨家院有鄂西北最犬的佛教群;武术泰斗陈抟在房县军店仙室山修仙九年到武当山)、野人传说、移民文化(明代荆襄流民近百万,刘通于天顺八年在房县大木梅溪寺农民起义。明成化十二年左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设置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并由都御史吴道宏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辖六十五县)、红色旅游文化等,被专家赞称为中国中西结合部地区古文化沉积带,民俗民间文化深厚,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诗经尹吉甫文化为主的房陵文化正给予房县人民巨大的正能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房陵文化是以诗经尹吉甫文化为主的文化最为突出。袁正洪深入民间考察,收集大量资料,查阅史书,撰写了30多万字的论文,研究表明:尹吉甫是房陵人,仕于周,征战于山西平遥,食邑房,卒葬于房。西周尹吉甫不仅奉宣王之命北伐猃狁,南征荆蛮,驻守淮夷,助宣王中兴,而且尹吉甫是《诗经》的采风者、创作者、编纂者,亦是被歌颂者。《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经》中的《烝民》、《崧高》、《江汉》、《韩奕》、《都人士》、《六月》,为尹吉甫所作。袁正洪先后撰写了《周太师尹吉甫房陵人考》、《周太师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诗”的总编纂者》、《尹吉甫故里房县是诗经 “二南”交汇地域考》、《诗经•关雎与房县沮水雎鸠民歌考》、《浅谈诗经相关民歌至今在尹吉甫故里房县传唱的历史渊源》、《论〈诗经〉“二南”与尹吉甫故里房县民俗的传承遗风》,撰写十道论题《尹吉甫被称为中华诗袓当之无愧》等。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彩、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成书过程中的等方面,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袁正洪两次在中国诗经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3年中国西峡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上做了发言,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鄂西北千里房县,古为房陵,素有“忠孝名邦”之美誉,忠孝文化源远流长。“忠”是指六官之首,辅佐周宣王的西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孝”是指《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 古代全国二十四孝之一、侍亲至孝的汉黄孝子黄香。反映了房陵人的忠厚美德。
房陵宫廷文化独具特色。房县不仅是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之一,而且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品级最高的特放地,被称为 “宫廷陪都”和“后花园”,历史上曾有48位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株连5万多人特放房陵,其中房陵有44位,房陵流放区域的上庸县、郧乡县、均州有4位。如唐中宗李显特放房陵14年半后又被接回京城当皇帝。房陵何以被作为宫廷特放地,是房陵独持地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超出法律之外的恩赐地和特放地。
袁正洪通过考证资料,阐释了房县名人,不仅有西周太师尹吉甫、汉黄孝子黄香,而且有2000多年前,在湖北十堰历史上唯一出的皇后、德高望重的汉宣帝夫人邛成皇后,是房陵人王奉光之女。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奉光家在房陵,以女立为宣帝皇后,故封千五百户。言奉光初生时,夜见光其上,传闻者以为当贵云,后果为以女故为侯。”清同治版《房县志•卷九• 人物》也有记载。邛成皇后,贤惠美貌、德高望重。她的儿子刘奭为皇帝,孙子刘骜也是皇帝,邛成皇后一直当到太皇太后。这房县地理条件优越,群山如黛,满目翠绿。在这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中,贤淑娇艳的女子出于此地远近闻名。
“房陵民歌蕴藏量十分深厚,是民歌的富矿,民歌的海洋。”这是袁正洪从小生活在房县和参加工作后多年采风的认知。1986年至1999年,袁正洪应民歌知名专家李征康老师之邀,多次采访报道全国闻名的伍家沟故事村和吕家河民歌,了解到这两个村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究起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个村毗邻的房县是《诗经》采风编撰者尹吉甫故里,《诗经》中“国风”民歌渊远流长。袁正洪还对对竹山县官渡、竹溪县向坝、郧西县上津等地的民歌进行了采访和分析研究,认为房县是民歌的海洋、民间故事的宝藏,袁正洪决心要将房陵文化宣传报道出去,打响这一知名文化品牌,受到省市县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11月以来,时任县委书记张维国非常重视,将房陵文化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写进县委、政府工作报告,极大地推动了房陵文化的挖整保护和弘扬。接任的县委书记师永学、张歌莺等,一届接一届重视以诗经尹吉甫为主的房陵文化,开展房陵文化普查。据普查统计,房县各个乡镇会唱民歌、会讲民间故事的有5万余人;乡村有民间打击乐班子200多个,民间乐手2000余人;各乡、镇、村每年组织民歌会3000多场,红白喜事的民歌会近1万场次;全县有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300人,能唱500首民歌的歌手1250人,能唱100首民歌歌手6000人,可谓是山乡房陵无处不飞歌。房县成功地召开了两届中国房县诗经尹吉甫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诗径学会房县诗经尹吉甫文化研讨会,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诗径文化,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干群民心,文化给予了人民正能量。真可谓是袁正洪赋诗所言:“吉甫故里诗经节,房陵人歌动地诗;万众齐吟风雅颂,盛况荣登吉尼斯。”
房县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颗璀璨明珠,充满了魅力。房县不仅有中华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宗庙宝堂寺。为西周石窟建筑艺术,极为罕见,还有风景奇丽,生态迷人的奇岩、古寨、古庙、古树,世界罕见的青峰大峽谷古河床地质遗迹,奇山秀水、原生态村野风光的尹公谷、珠藏洞,古南河库区风光,休闲度假,清新宜人,以及封神洞、野人洞、野人谷,还有与法国依云、山东青岛崂山、东北五大连池矿泉水相媲美的房县神农架牌天然优质矿泉水,天然“氧吧”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等,是镶嵌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神农架至武当山之间的一颗旅游明珠。
多年来,袁正洪在组织十堰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诚邀房县的一些民间歌师、文化人士和尹吉甫镇、门古寺镇、青峰镇等,在挖整研究房陵文化中,受到了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著名历史文化专家黄震云教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副主席鄢维新,华中师范大学著名历史文化专家刘守华、王玉德、姚伟均教授等30 多名专家教授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指导。夏传才教授在给袁正洪的信中说:“你们的发掘使诗祖尹吉甫走进了我的视野,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你们为之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并题词房县“尹吉甫故里” 、“ 诗经之乡”。黄震云专程到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考察后说:“房县不愧为诗祖尹吉甫故里,诗经文化蕴藏丰富,诗经资源在全国少见,博大精深,是房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珍贵宝藏。”并题写了“诗祖故里,诗香房县。”央视《探索·发现》、《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和省市等上百家媒体纷纷报道,红遍网络,诗经尹吉甫文化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