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民间文学大王李征康发掘出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4年6月24日7:58 文章编辑:卢波
    十堰网6月24日讯:近日,笔者慕名采访了国内外闻名的民间文学“大王”、 湖北省十堰市所辖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已退休的文化站长李征康同志。他退休不退文,仍然锲而不舍地研究民间文化。尤其是他根植于民间,执着收集挖整民间文化,30多年来公开发表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专集达300余万字,先后发掘并成功申报出三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村落。如此卓越的贡献,这在全国少有,被称为民间文学收集挖整“大王”, 无不令人敬佩!
    下面,笔者将采访李征康同志倾情民俗民间文化的自述如下。
    我今年已77岁了,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我从小因家境贫困,读完小学毕业后回家开始务农,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到民办教师,再到文化站站长,因为我的民间文学梦想,一生只做一件事,自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后期,相继发现“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而享誉海内外,2007年,又因发掘出习家店镇“八岔子戏”、“武当神戏”,而再次引起中外媒体关注,最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民间文学研究馆员。
    我的文学梦想是从40岁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在均县(今丹江口市)六里坪公社白庙村当民办教师开始习作文艺作品。当时的郧阳地区文化局负责人认为我是难得人才。1979年村,经郧阳地区文化局创作组组长欧阳学忠推荐,我参加了湖北省业余作者代表会。1980年秋,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江云批准,我参加了在黄州市举办的全省民间文学业余骨干培训班,也就是在这次培训班学习期间,省群艺馆副馆长江云、华中师范学院教授刘守华等专家对来自武当山的农民业余作家的我关爱有加,指出我身处基层第一线,具有“近水楼台”的种种优势,点拨我“搞民间文化研究,会比文学创作的路子更宽些。”
    经过两次培训,加上名师指点,回到家乡后,我谨遵师命,背着录音机在各个深山乡村中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民间文学的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上。1982年,我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发现这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谚语、谜语、歇后语密集地带,从此,我在这里一待就是4年,几年的艰辛和汗水,我陆续收集整理出了70多万字的《伍家沟民间故事集》第一集、第二集,相继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随后轰动全国民间文艺界,得到了全国民间文学界专家学者的认同与肯定。后经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播发消息后,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保护,中外专家对伍家沟村进行了近10次实地考察,被誉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民间文化的半坡遗址”和“文化瑰宝”、“真正的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真正走向了世界。
    这里我值得一提的是,十堰市民俗学会和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同志,他先后在郧阳报社当记者,后调郧阳地委办工作及兼任新华社湖北分社郧阳、十堰通讯站工作,他叫我老师,我们是好朋友,他从1986年以来,多次实地跟我采访,连续报道我收集挖整民间故事、民歌的新闻,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湖北文化、省市报刊登,引起轰动反响,充分发挥了新闻扶贫宣传文化的作用。引起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更加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1996年,已从六里坪镇文化站退休的我,又在位于武当山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发现一座“民歌富矿”,最终,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和吕家河民歌村,飞出武当深山,扬名世界,圆了我一生的民间文学梦想。
    2007年,我又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发现了一度失传的稀有剧种——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我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把这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打包起来申报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武当山就是一个双世界文化遗产,为武当山的发展增添新的内涵。党和政府、文化部门给了我很多荣誉,“全省民间文学集成‘屈原奖’”、“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感动十堰人物”、“50名十堰群英人物”。我现在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我手头上还有几个申遗项目资料还要整理,如中国太极拳发祥地官山镇杉沟村、范氏家族口头文学传承人挖掘,牛河林区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等有些内容的挖掘整理需要我这个退而不休的老人来继续完成。(特约记者张家国 通讯员陈迪燚采访整理)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