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1月2日讯(张俊飞): “发展产业,既要能富个人,更要能带动其他人共同致富……”10月30日,笔者在郧西县河夹镇小秋木沟村听到土鸡养殖户张同志谈产业扶贫的看法。
现年38岁的张同志一脸憨厚,诚恳而真挚。笔者到张同志的土鸡养殖场,走近一公里的土路。在几个小土坡上,笔者首先听到的是“嘎嘎”“嘎嘎”的鹅叫声和鸡群的打斗声,打开围网进入养殖场,几只大胖鹅迎人而来,满山奔跑的土鸡更是难以计数。
看到笔者的疑惑,张同志向笔者介绍起自己的土鸡养殖情况。他在外务工十多年,也曾尝试过从事各类产业,但均难获大成,始终处于温饱线上。2014年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的消息,让他觉得机会来了。结合自己的多年经验,经过多方考察,张同志决定发展土鸡养殖业。利用老家的山场资源,放养本地的土鸡,用农村传统的方法喂养,长成后的公鸡直接出售,母鸡用以产蛋卖鸡蛋,并以此滚动发展。他年初到郧阳区一家土鸡养殖场打工学技术,归来即找亲友筹资,挨家挨户购买土鸡蛋。他用恒温箱孵化,室内喂养到半斤一只后放归山林,让鸡以青草、树叶、昆虫为主食,每天一次补喂少量的苞谷作补充。土鸡的适应性极强,在围网圈定的几十亩林地里,逮着什么吃什么,也不需要防疫,但人工补食刻意短缺导致鸡群生长极慢,且大小参差不齐。目前,抢食厉害的公鸡基本长定,单只3斤重左右,母鸡也即将产蛋。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最初的万枚鸡蛋,目前仅有3000只成品鸡,张同志认为这属于“大浪淘沙”,活着的是最好的。对于销售,公鸡20元/斤、鸡蛋1元/个的售价根本不是问题。
张同志今年的投入达到了15万元,未见分文效益,甚至于今年可能亏本,但在本地已得到了关注,很多人上门拜师学技术。乡亲的信任,是最好的鼓励,张同志当下正指导一家想养3000只土鸡的农户建鸡舍,同时还帮助十余家贫困户确定了来年养鸡300只的脱贫计划。养鸡300只,张同志是深思熟虑的,小成本、低风险、轻劳动、快回转。
当下,张同志正着手成立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张同志的下一步打算是,以合作社为依托,利用精准扶贫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来年合作社养鸡达到2万只,并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20家农户共同发展,至2018年养鸡达到5万只,让更多人实现致富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