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来宝堂寺拍摄《尹吉甫传说》影像作品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6日9:25 文章编辑:原野
    十堰网11月6日讯:11月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组织非遗专家及影像专业人员组成课题组,在县文体的陪同下,来到尹吉甫镇七星沟村宝堂寺,制做、拍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尹吉甫传说》影像资料,为出版《荆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系列影像作品)》,开展前期影音资料的采集工作。
    此次工作为湖北省文化厅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挑选我省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房县的《尹吉甫传说》被纳入首批拍摄计划。
    《尹吉甫传说》的挖整,得益于中国诗经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同志出于对家乡房县的热爱,自1980年开始收集研究《诗经》尹吉甫文化,着力组织民俗民间文化爱好者,收集、抢救、挖掘、整理《尹吉甫传说》,受到中国诗经学会、湖北省文化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一些专家的亲切关怀指导和省、市、县领导及宣传部门、房县尹吉甫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尹吉甫传说》的收集挖整工作。
    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袁正洪介绍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居《五经》、《四书》之首,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西周太师尹吉甫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是《诗经》的采风者、创作者、被歌颂者、编纂者。《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他奉周宣王之命,率军北伐猃狁,南征荆蛮,驻守淮夷,辅佐“宣王中兴”, 立下了显赫的功绩。尹吉甫生于周厉王27年,卒于周幽王七年(公元前852年~775年),兮氏,名甲,字伯吉甫(一吉父)。出生在房陵(现湖北省十堰市所辖房县),仕于周朝,食邑房,卒葬于房。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彩、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正洪从1980年起就开始收集挖整关于尹吉甫的资料,先后随同新华社湖北分社老社长徐士杰同志、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等有关专家、学者,多次到房县考察尹吉甫与西周《诗经》文化及其尹吉甫传说故事,诚邀陈吉炎教授、杨兴炳、胡继南、袁源、袁君、陈伯钧等人,搜集挖整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3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100多MB及录像带13盘,拍摄照片资料万余张。研究尹吉甫及其传说,先后撰写《中国中西结合部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遗产――民间文化宝藏“房陵文化圈”》、《房县民歌大王的非物质文化生存》、《千里房县是歌乡》、《淺谈2500多年前诗经相关民歌至今仍在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千里房县民间传唱的渊源》、《尹吉甫的传说故事》等多篇文章。新华社、央视《探索与发现》、中国新闻社和省、市新闻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06年12月4日,房县人民政府行文上报,由十堰市民俗学会和房县榔口乡人民政府申报的《尹吉甫民间传说》,被十堰市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文批复《尹吉甫传说》(房县)等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并介绍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他晚年回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2010年8月6日,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夏传才教授在“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暨诗经文化研讨会”上说:“尹吉甫故里在房县有两大不争的事实,1、房县是《诗经》大雅、小雅中确切记载姓名的诗人尹吉甫的故里,他封邑于此,葬于此,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大家族。2、古代鄂国是一个以‘姞’为姓的方国,商代时被封为侯爵国,建都野王(今河南沁阳),周初迁徙湖北鄂城,西周中期被楚国所灭。被灭后,‘姞姓鄂氏’中的一支迁徙于当时楚国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县)并改称‘兮氏’。尹吉甫封邑于此,葬于此,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大家族。”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在致辞中说:“房县是尹吉甫的籍里,房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实施‘文化立县、文化兴县、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房县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传承《诗经》文化,以文化大繁荣助推经济大发展,无疑是一件造福地方、功德无量的事情。本次研讨会对促进房县深入挖掘诗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诗经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功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0年8月6日和 2012年9月9日,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暨诗经尹吉甫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千里房县呈现一派“吉甫故里诗经热,房陵人歌动地诗”的热烈景象。房县县委、政府现正进一步着力宣传诗经尹吉甫文化,让诗经尹吉甫文化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袁正洪从1980年起就开始收集挖整关于尹吉甫的资料,先后随同新华社湖北分社老社长徐士杰同志、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等有关专家、学者,多次到房县考察尹吉甫与西周《诗经》文化及其尹吉甫传说故事,诚邀陈吉炎教授、杨兴炳、胡继南、袁源、袁君、陈伯钧等人,搜集挖整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3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100多MB及录像带13盘,拍摄照片资料万余张。研究尹吉甫及其传说,先后撰写《中国中西结合部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遗产――民间文化宝藏“房陵文化圈”》、《房县民歌大王的非物质文化生存》、《千里房县是歌乡》、《淺谈2500多年前诗经相关民歌至今仍在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千里房县民间传唱的渊源》、《尹吉甫的传说故事》等多篇文章。新华社、央视《探索与发现》、中国新闻社和省、市新闻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06年12月4日,房县人民政府行文上报,由十堰市民俗学会和房县榔口乡人民政府申报的《尹吉甫民间传说》,被十堰市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文批复《尹吉甫传说》(房县)等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并介绍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他晚年回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2010年8月6日,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夏传才教授在“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暨诗经文化研讨会”上说:“尹吉甫故里在房县有两大不争的事实,1、房县是《诗经》大雅、小雅中确切记载姓名的诗人尹吉甫的故里,他封邑于此,葬于此,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大家族。2、古代鄂国是一个以‘姞’为姓的方国,商代时被封为侯爵国,建都野王(今河南沁阳),周初迁徙湖北鄂城,西周中期被楚国所灭。被灭后,‘姞姓鄂氏’中的一支迁徙于当时楚国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县)并改称‘兮氏’。尹吉甫封邑于此,葬于此,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大家族。”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在致辞中说:“房县是尹吉甫的籍里,房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实施‘文化立县、文化兴县、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房县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传承《诗经》文化,以文化大繁荣助推经济大发展,无疑是一件造福地方、功德无量的事情。本次研讨会对促进房县深入挖掘诗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诗经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功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0年8月6日和 2012年9月9日,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暨诗经尹吉甫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千里房县呈现一派“吉甫故里诗经热,房陵人歌动地诗”的热烈景象。房县县委、政府现正进一步着力宣传诗经尹吉甫文化,让诗经尹吉甫文化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2014年12月3日,《尹吉甫传说》被文化部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