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竹山:精准扶贫经验解读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8日8:38 文章编辑:原野
    十堰网12月28日讯:余秀意报道:“自从全省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在竹山召开以来,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到我们村参观考察的人一茬接一茬,最多的一天接待了8个考察团,到目前为止,接待人数已突破5000人……”日前,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书记罗勇自豪地说。
  麻家渡镇位于竹山县西部,区位无优势,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经济基础差,是竹山县典型的贫困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镇,“十二五”期间却在全省精准扶贫中脱颖而出,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各市县参观考察的朝圣之地。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笔者为你一一解读。
  思路决定出路
精明的脱贫思路是该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大法宝。
  扶贫先要扶志,治贫先要治愚。精准扶贫工作启动时,该镇就明确认识到,靠政府单方面输血式的物质扶贫无法让群众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必须通过精神扶贫帮助群众摒弃依赖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增强综合素质,点燃创业激情,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精准扶贫的“主角”,从而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为此,该镇首先确立了“激发内生动力‘富脑袋’”的精神扶贫思路。
  但是,要想实现全面小康、全镇脱贫的总体目标,精神脱贫只是第一步,物质脱贫才是最终目标。
  物质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让贫困户在产业的大舞台上“唱戏”,他们才能彻底转变贫困户的身份,实现长久脱贫、根本脱贫、可持续脱贫。于是,该镇又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富口袋’”的物质扶贫思路,实现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两条腿走路”。
  实干取得实效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积极协调7个帮扶单位,动员14个镇直单位、8家龙头企业、25个市场主体、32个致富能人建立起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为全面开展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提供了坚强后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神扶贫还得从一点一滴抓起。
  为了规范群众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该镇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十星评比中,并将十星评比与群众切身利益相挂钩。人争一张脸,佛争一炷香,在相互评比中,群众的思想行为逐步规范。此外,该镇还在各村成立评星协会、道德协会、环境卫生协会、文化体育协会、志愿服务协会等群众组织,形成“群众发动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群众管理群众”的新模式,经常开展农民运动会、十星歌舞大赛、乡村美食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为了提升群众素质,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和信心,该镇一方面加强群众技能培训,通过部门帮扶、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先后开展种植、养殖、绿松石加工、缝纫、维修等各类培训40余次,培训人口1500余人。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召开群众会和入户宣讲,把扶贫政策“送到”每一个贫困户的心中,并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与“五个一批”扶持政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
  通过构筑精神高地,升腾发展气场,该镇信用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迅速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盛茂园林工程绿化有限公司、润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展华农业茶叶有限公司纷纷前来投资,袁涛、黄祖伍等本土能人相继成立农业企业,涌现出了张昌虎、黄朝阳、周仕琴、柯尚德等50余名致富能人,发展小规模种植养殖的达1000余人。全镇上下形成了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良好氛围,展现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在竹山县委、县政府“外修生态建秦巴强县”的战略指引下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该镇以总兵安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成为新农建设发展的示范村。
  鉴于总兵安村的成功经验,该镇迅速启动了以总兵安村为示范的物质扶贫,通过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确立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集镇至墩梓核心区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茶园、牌楼两翼以发展茶叶、核桃、养殖为主。
  在“一主两翼”的战略布局下,该镇在核心区建成1000亩莲藕观光示范园、521亩珍惜植物科普园、1000亩猕猴桃采摘体验园,培植乡村农家乐10家,成功打造了罗家坡、总兵安两个省内外知名的美丽乡村,并配套完善景区导览图、公共厕所、便利店、水上游乐船等服务设施,村庄旅游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了以总兵安村为核心区、以谭家河流域为辐射区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五年来,游客人数已突破10万人,创造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在核心区快速发展的同时,茶园、牌楼两翼也不甘落后,逐渐形成赶超之势。先后集中连片发展茶叶8500亩、核桃8000亩、牧草1500亩、花椒100亩、高粱100亩,培植牛、羊、猪、鸡、蜜蜂等养殖大户100余户,引进智利奶牛500头,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1个,引进、扶持农业企业8家,形成了3个养殖专业村、7个牧草种植村、8个茶叶示范村、11个核桃种植村, 85%的村有多种产业。全镇21个村实现产业、市场主体全覆盖。
  此外,该镇还先后完成修建交通主干道50公里,生态治理河道5公里,改造房屋2000余户,建设水厂7个,解决15000人安全饮水,完成17个村电网改造,新建、改建教学楼10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正如该镇党委书记肖海所说“‘一主两翼’如同一架新型战机,主机底盘不断稳重,马力不断加大,两翼不断丰满。”
  创新绘就蓝图
  产业建成后,如何避免少数人致富、多数人羡富的情况出现,让乡村产业惠及更多的群众成为该镇直接面临的问题,引发了该镇党委政府的深度思考。
  通过大胆尝试,该镇成功探索出了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以产业为纽带,让群众、村集体与市场主体形成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产业托管模式”。该镇将九里岗沿线1000余亩低产茶园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流转给湖北圣水茶场有限公司,农户除获得租金外,还可以优先到茶园打工。
  “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农户每亩土地折资成700元1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建成521亩苗木产业园,前3年,合作社按每亩每年700元向农户支付保底租金,3年后,除继续支付保底租金外,还将合作社全年的净利润按10%向农户分红。
  “市场合作共赢模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负责猕猴桃产业园基础建设,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前3年,合作社按每亩水田每年700元、旱地500元向农户支付租金,3年丰产后,按流转面积返还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以市场初始价格回购产品包装销售,获得利润按合作社50%、村委会30%、农户20%的比例进行分配。
  体制机制创新不仅为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源头活水。在产业扶贫新模式的驱动下,农户托管产业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参入分红得股金,就地创业得现金,政策支持得奖金,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往事悠悠不细数,凝心聚力,决战扶贫路。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十三五”期间,该镇将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落细落实“五个一批”扶贫政策,抓好精准扶贫因户施策,目标实现2018年整体脱贫。(余秀意)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