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武当道茶研究取得重要新突破 道茶溯源歌暨探源十解引关注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5年6月11日17:56 文章编辑:耕夫
    十堰网6月11日讯(袁源、胡继南):今日上午,笔者采访十堰市民俗学会袁正洪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专家袁正洪获悉,他在13年挖整研究并建言推崇武当道茶知名品牌取得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近5年来进一步深入挖整研究武当道茶,挖整研究了《武当道茶溯源歌》、《武当道茶溯源十解》、《武当道茶养生歌》、《神农茶歌》、《武当贡品骞林茶歌》及流传在民间的多首《采茶歌》等10多万字的宝贵资料,是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
    《武当道茶溯源歌》:“茶之为药,发乎神农,遍尝百草,一日中毒,七十二次,得荼解之;茶之为饮,武王伐纣,始建西周,实得巴蜀,茶蜜纳贡;茶之为歌,诗经七首,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茶之为礼,始出春秋,老子函谷,尹喜迎之,礼节献茗;茶之为市,然出秦汉,王褒僮约,武阳买荼;古代为荼,汉唐称茶;陆羽茶经,响誉华夏;茶树产地,源于中国;荆山巴峡,川东巫山,云贵高原;武当秦岭,鄂渝川陕,茶树千年;茶之品质,时节之分,地域之异,黄黑绿红,工艺不同;特色名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武当道茶,寺院禅茶;武当道人,崇尚自然,茶似道意,修性养生,消食祛病,静心提神,清心明目,益寿强身……”撰写了12000字的《武当道茶溯源十解》。
    从1996年至2003年春,袁正洪一直把武当道茶作为课题研究,先后挖整武当道茶相关资科近百万字,拍摄照片10万多张,拍摄武当道茶录像资料100多盘,撰写《浅谈武当道茶历史渊源与养生》、《武当道茶文化成鄂西生态旅游圈新亮点》、《武当山发现天然野生古茶树对研究我国茶资源分布具有重要价值》、《仙山武当道茶香》等文章,文中明确认定“武当道茶” 为我国四大特色名茶之一,即“西湖龙井,武夷岩茶,武当道茶,寺院禅茶”。被先后被新华社、人日报社、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纷纷登载,武当道茶响誉国内外,引起国家和省市有关专家高度关注和评价。
    2008年8月20日,袁正洪和武当山八仙观茶场场长王富国一起,到北京参加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组织召开的“武当针井、武当银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会上袁正洪汇报了从十个方面应叫武当道茶品牌的建言。到会的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专家经认真审查和讨论,一致意见:“建议以‘武当道茶’名称进行申报,要求进一步明确武当道茶的含义,武当针井和武当银剑等产品作为武当道茶品牌名称的系列产品。”
    2008年9月,袁正洪和王富国、毛雅鑫赶制申报《武当道茶传统炒制技术和表演艺术》材料及配套的电视专题片,2009年2月,经专家评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省市领导、省市农业部门和一些茶叶专家的高度重视下,2009年7月初,湖北省农业厅与十堰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合作协议,统一打造“武当道茶”品牌,做强做大十堰茶叶产业。2009年8月上旬,武当道茶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名茶。2009年9月3日,成立湖北茶叶产业首个全省性的行业协会——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2010年4月17日,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武当道茶品牌推介暨新闻发布会”。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经贸委、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等有关部办委局的领导和茶学专家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会上,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湖北省茶叶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武当道茶进行了品质鉴评,并对武当道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秦巴武当山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道茶重要发祥地之一,武当道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融道教文化、茶文化与养生文化于一体。武当道茶 ‘ 形美、香高、味醇 ’,产品品质特色鲜明,武当道茶养身、养心、养性,道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在省市领导、省市农业部门和一些茶叶专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的着力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十堰武当道茶以40.65亿的品牌价值和833.33的品牌强度进入全国农产品前三强。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