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7月16日讯:7月10日至11日,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带领的传统音乐采风研究团队一行7人, 在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竹溪县委宣传部书记刘鑫及竹溪县文体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慕名民歌收集大王、竹溪县桃源乡小学教师陈如军坚持利用寒暑假和逢年过节、双休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穿烂10多双球鞋,广交民间歌师歌手百余人,收集传统民歌300多本,挖掘整理30多万字的感人事迹,特来桃源乡采访陈如军和乡村采风民歌。
李月红教授一行在乡党委组织委员王鑫的陪同下,首先深入到陈如军家走访,对陈如军夫妇艰苦执着收集挖整民歌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次日,李月红教授一行深入到荗古坪村对民歌进行实地考察,桃源文化站和陈如军积极组织附近几个村的10多名民间歌师在当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即兴演唱,“薅草锣鼓”、《割漆歌》、《穿号子》、《探郎歌》、《五更歌》、《十劝姐》等本土民歌曲调,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勤劳与智慧,采风团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原生态民歌,加以挖掘、保护和传承。
在召开的座谈会上,李月红教授详细了解桃源乡的民俗、风情,对陈如军老师不怕吃苦耐劳, 锲而不舍收集、挖掘、整理、抢救、保护民歌的事迹予以高度赞扬。袁正洪在发言中说, 2010年7月, 一次偶然的机会, 有幸认识酷爱写山村报告文学、小说的陈如军老师, 建议他抓住当地是民歌的富矿,庸巴民风民情独具特色, 收集民歌, 必有成果。陈如军风雨秦巴山区,5年来收集民歌及近千万字, 一些民歌在鄂西北十堰市是首次发现, 多本长篇叙事歌非常珍贵, 是研究庸巴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层次挖整的民歌中揭示了竹溪县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庸巴民风民情, 是竹溪县生态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 庸巴民风民情、庸巴文化是竹溪县文化之根, 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瑰宝, 值得重视弘扬。(陈振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