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8月17日讯:8月的竹溪县向坝乡花柳凸村,青山翠柏,莺歌曼舞,流水潺潺,公路干畅秀丽,村户笑声朗朗,河道两边的群众安全地行走在翻新的铁索桥上。悠然的乡村格调,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违的美好故事。
地处秦巴山区的向坝乡花柳凸村,就像楔入山谷里一样,高山密林环绕,全村182户658口人,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63%。这个林多地少,粮食很难自给自足的偏僻小村,何以在几年时间里显露出她俏丽喜人的发展变化呢?
“太感谢县国税局党组和全县国税干部给我们村修复好了铁索桥,这样我们出行就更加安全便利了!”5月13日向坝乡花柳凸村村支书黄自平对带队前来精准扶贫的竹溪县国税局工会主席杜超激动地说。
这座始建于1991年的铁索桥,至今有20多年的使用时间,年久失修,已经困扰河两岸72户292人生产、出行多年,该局先后筹措了1.2万元资金进行办实事解难题,帮助该村修复好了这座长50米、宽2.8米的铁索桥。铁索桥的修缮,让群众有了会心的微笑。
结穷亲不怕,就怕缺乏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方法和手段。自2014年10月该局与之结了“穷亲戚”当月,就组建了专业扶贫工作队,按照每月不低于5天的驻村要求,下沉基层,掌握情况,征求民意,化解矛盾,积极推进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初期对该村的调查摸底,采取“两查两清一互动”方式提升帮扶精准度,即查群众实际生产生活状况,摸清村集体经济、村民实际收入情况,查群众内心所盼所愿所需,摸清村集体规划、村民真正迫切需求,协调解决好村民人畜饮水尾期工程和三道索桥修复互动,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档”的工作目标,先后为108户410名村民建立了“扶贫档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该局党组主动担责,党组班子成员包扶2-3户、各税务分局、机关各科室、中心负责人包扶1-2户,跟他们“结穷亲、帮穷户、拨穷根”,做到精准帮扶,确保在6年时间内,通过智力支持和金融经济支持等方式,使帮扶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下线。
“我们瞄准靶向,倒排工期,精准扶贫,挂图作战,以务实的扶贫行动和严实的工作纪律,有效锻炼了干部,真言真行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竹溪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童明煌真切地流露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感受。
“不拔穷根不下火线!”
“黄德学,家庭人口3人,儿子36岁,先天眼疾。”“袁修华,家庭人口5人,儿子在十堰市技校读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该局精准扶贫工作队《民情日记》详细记录了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拔穷根,扶真贫,真扶贫,真作为向当地百姓证明着“力能扛鼎”的惠民之举。
俗话说,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今年2-7月间,竹溪县国税局精准扶贫工作队,先后5次来到花柳凸村开展调查摸底。全村180户693人,耕地面积1249亩,其中水田仅有60亩。山多田少、整体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较差是这个贫困村的基本境况。
综合百姓呼声,分析各方建议,竹溪县国税局开展“输血工程”,多次走访竹溪县农商行和向坝乡农商行,商洽农商行向花柳凸村具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潜能的村民贷款。在“输血”的同时,改局将精准扶贫瞄向了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村委会妇联主任陈和梅,通过向农商行贷款,实施“造血工程”,向郧西县引进了20头马头羊种羊,做起了“羊倌”,将种羊饲养下放到10余户村民手中。将“造血”升级,组织村民加盟竹溪县高山食品有限公司,将农产品销售给该企业,形成农户+农银+农企的产业发展链,实现三家互赢的目标,组织税收干部进行农业科普知识和税收优惠支持“三农”发展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发展壮大。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如今花柳凸村66岁的村民黄德学养起了种猪,通过扶贫攻坚,村民饲养的猪山羊、土鸡等产品通过竹溪县高山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实现销售收入,到2015年底将有50余户村民走上了奔向富裕生活的大道。
扶贫更要扶志扶德。该局扶贫工作队先后在花柳凸村开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开展了法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知识,营造崇德尚进的村治文化氛围。引导和鼓励该村村委会争创“双十星”,以党建带村治,鼓励该村组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打破了传统的种养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千方百计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帮扶对象经济收入有较大的增长。
阶段性扶贫只是短期效果,转变脱贫致富观念是重中之重。“我们通过变‘输血’为‘造血’,合理确定产业项目,走农业产业化路子,通过部分农户产业项目的带动,发挥致富引领作用,早日帮助该村脱贫致富。”竹溪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童明煌如是说。(杜超 冯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