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9月16日讯(王义富 黄亚琼):来自竹山县宝丰镇韩溪河的村民陈映平自编了一首赞美宝丰镇集镇和美丽新村的变化:走进宝丰用目观,集镇建设花了钱,街道亮丽平又宽,女娲广场已建设,供人们娱乐和休闲,农村住房得改善,偏远山区农民集中把房建,解决就医、入学、行路等五难,生态茶园绕山转,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难……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好领班——镇委书记周乾隆带领干群科学规划、真抓实干所带来的“五变”惠万生。 精准扶贫靠产业 让群众由穷变富 发展茶叶产业,为群众找一条致富的路子。在管理好现有1.5万亩老茶园的基础上,确定在西河流域发展无性系茶叶2000亩,让茶叶由山上转移到山下,通过茶叶实现致富增收。 发展畜牧业,成立邦立畜牧专业合作社,由回归创业人士石鹰牵头,采取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链条发展模式,让农民变牧民,在双河口村建立邦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户养150头肉牛养殖大户6户,鼓励农户大力养殖肉牛,让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户就近发展畜牧养殖,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发展经济林,促民增收。在东河、双河区域建设核桃基础500亩,在喻家塔建巨丰葡萄350亩,即绿化了荒山,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实行生态扶贫搬迁 让村庄“由旧变新” 为解决偏远乡村农民建房、子女入学、就医、行路、安全饮水等五难问题,镇委书记周乾隆先后深入到29个村,用脚走、用脑想,用心规划,确定率先在施洋路社区的邓家湾、清泉、新茶、公坪、双河口、东河、漆树扒、喻家塔、曹家湾等村启动实施了16个集中安置点,410户偏远山区农民实现扶贫搬迁,380户困难群众实现住房原地重建,870户贫困群众住房得到维修整治,7600名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使农村旧貌变新颜。 多渠道就业 让农民“变工人” 为让不走有农户在家有挣钱门道,有固定收入,该镇一是抓招商引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累计引资4千万元,培育发展以宏志五金、明宏塑编为代表 的工业企业39家,实现农民就近就业1000余人,使千余户家庭就地就业发家致富。二是发展畜牧业,让农民变牧民致富增收。全镇发展“小凤凰”养鸡厂、养鸭厂、养猪厂及“邦立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家,解决就业达1500人,让农民变牧民增收致富。三是发展茶叶产业,相继建成茶叶加工厂10个,其中红茶加工企业2个,让农民变成采茶、售茶加工茶的技术工人。 推进集镇扩容 让进镇农民“变市民” 为让进集镇农民稳得住、能发展,该镇立足于打造鄂西北商贸流通中心镇和县域副中心。一是狠抓集镇扩容。形成东西南北全方扩容,东至九里岗,西至宝丰工业园区、南至女娲山风景区,北至凤凰堰,覆盖上坝、下坝、侯家湾等8个村,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完成了河道二期工程治理、集镇路网、物流中心、自来水厂、女娲文化广场、盛怡家园和安小区等一系列市政工程,全面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项目。二是狠抓便民服务设施,建成了便民服务活动中心,集中12个单位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受到好评,完成了卫生院综合楼、施洋幼儿园教学楼、双坝小学扩建、中心福利院改扩建,女娲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宝丰客运站等民生工程,集镇城区面积扩大至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城镇正逐步发展壮大。三是建立集镇市民“十不准“等管理公约,规范市民不文明的言行举止,通过争创十星级文明户、道德讲堂、表彰十大孝子等活动,提升了人民的文明意识,让昔日的农民变为文明市民。 文化生活由单一变多项,让群众寓教娱乐 通过抢抓鄂西北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机遇,该镇积极打造“女娲文化、十星文化、民间花鼓船歌文化、施洋红色基地文化“等,一是利用传统节假日演出、评选身边好人活动、举办道德讲堂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组织该镇民间花鼓彩船队自编自演彩船歌,将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人和事进村入户进行宣传。三是出版发行“彩船歌飘女娲山、花鼓船歌、星歌嘹亮、女娲故事”等5000余册,分发到各业余好者手中,以传承宏扬女娲文化、民间花鼓文化等。四是开展全民文化健身活动,在女娲文化广场大力开展健身舞、打太极拳、篮球赛和节假日群众文艺演出等群众健身活动,极大地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群众享受了文化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