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1月16日讯:你像母亲,把我温暖在怀抱; 你是闺蜜;无话不说,送我真心祝福; 你更像大姐,为我梳头,教我做人,今生今世记得大姐的好,永留心中……
昨日,看到这条短信,余盛云感动得泪流满面。
余盛云,64岁,郧西县佘家湾林场退休职工。
给她发短信的人叫朱晓芳,乳名红小,42岁,十堰某家庭会所(酒店)老板。
一个在郧西,一个在十堰,隔着一条汉江;年龄相差22岁,是什么原因让她们建立了闺蜜关系,这事还得从28年前的九华山林场茶园说起。
1981年,余盛云跟随丈夫从郧西县城关镇佘家湾村来到竹山县九华山林场,被安排在大全山分场,开始了他们人生的逐梦之旅。余盛云承包了一块3.6亩的茶园。因丈夫在总场上班,她是个单帮子人,而采茶炒茶需要劳力帮忙。她请分场职工余自根帮忙在其老家擂古镇找一个女劳力。89年谷雨节这天,余自根从擂古镇老家把他的表妹,16岁的朱晓芳带到了大全山分场。
见到小个瘦弱、单薄的朱晓芳,余盛云心里直犯嘀咕,这个带奶瓶的姑娘能干活吗?余自根看出了她的疑惑,连忙介绍:“别看她人个小,年龄不大,因为家里困难,有时连盐都吃不上,在家乡收鸡蛋,收酒瓶,做炮子卖,忙时帮人收割挣工钱,可能干呢!”女主人说坐车累,让她歇一天,她却找了个竹篮就下了地。
中午,余盛云回家做饭,炒腊肉,蒸鸡蛋,白米饭,朱晓芳说她出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饭菜,她心想,她这下从糠篓掉到米篓去了。
采茶时,朱晓芳个矮,站在茶行的上边,余盛云个高,站在下边,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在一起,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竹山人热情,习惯将年长的叫姐,年幼的称妹。朱晓芳把余盛云叫姐,余盛云将朱晓芳称妹。
开始的话题是教给朱晓芳怎样采茶,一个边说边示范,一个认真听,用心记,接着谈各自的家庭。余盛云在谈家庭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一个教、一个学,俨然一对母女。
“小娃勤,爱死人,小娃懒,使棍赶;做好人不问前程,种好地不问年程;天天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付出真心,幸福一生;命好心也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梦想很美,希望相随,心中有梦,大胆去追……”
朱晓芳一边采茶一边支楞着耳朵听,生怕漏掉一个字。虽然只是劳动中的闲聊,但让她很受益。
有时,朱晓芳会自然地眨着一对机灵灵的大眼睛端详余盛云,她高喉咙大嗓,大手大脚,但性格仁慈,待人友爱,让人一接触到她,就如冬天温暖的阳光,拂面的春风,让人乐于亲近。
采茶是个苦活路。白天忙着采,晚上必须把白天采的炒干。有时炒茶一个通宵,天一亮,又要下地采茶。考虑到朱晓芳年纪小,正在长身体,只让她采,不让她炒。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把主人家的活,当自己的活干,采茶、炒茶样样干在前,打工时间不长,她就成为采茶、炒茶的一把好手。
一转眼,麦咕(枯)叫了,朱晓芳家里捎信让她带钱回去买肥料插秧,这下让她犯了难,还没做几天活,张嘴借钱,刮风吃炒面张不开嘴。不等朱晓芳张口,从余自根那得到信息的余盛云,把买肥料的钱,2斤新茶,两斤茶叶面交给朱晓芳,又和朱晓芳一起下峪口邮局给家里寄去,以解燃眉之急。一季茶叶采毕,工资照付,另外还给朱晓芳买一套衣服。
难中好识人,难中好救人,余盛云借钱给朱晓芳购肥料,从那以后,朱晓芳就一直把余盛云当大姐甚至当母亲一样尊敬和爱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90年在采秋茶的时候,余盛云的丈夫病了,余盛云要带丈夫到十堰检查病,来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她们临行时,让朱晓芳看好门,喂好两条猪就行了。
余盛云和她的丈夫走后,朱晓芳在喂好猪,看好门的同时,看到茶园秋茶又长起来了,翻山越岭到寨沟,深山老林里豹子的叫声,毒蛇拦路,让她毛骨悚然,害怕之极,可还是硬着头皮往前走,请劳力采茶。采茶、炒茶,没钱付工钱,就用茶叶、猪油、猪肉抵工钱。半月后,当余盛云领着丈夫回到家里,朱晓芳把炒好的茶叶及卖茶叶的钱如数交给余盛云。
下雨天,不能采茶,闲着休息,但余盛云却忙着炸瘦肉元子、煎鸡蛋合子、摊煎饼烙油馍,做晓芳喜欢吃的饭菜,晓芳点菜,盛云造厨,改善生活,顺便教晓芳做茶饭,做针线,扎花绣朵。
由于有了晓芳的帮助,余盛云89-90年生产的茶叶数量、质量名列全场第一,每年上交林场130斤干茶。朱晓芳把采茶主人家当成自己的家,把采茶的活当自己的活干,余盛云更没把朱晓芳当外人,闲暇之余,忙着给朱晓芳当红娘,张罗给她找个富裕婆家,过上幸福的日子,把林场职工的儿子介绍给她。
因某种原因,这次婚姻没成。但2年的采茶制茶经历,让朱晓芳积累了丰富的采茶,制茶技术,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帮人。朱晓芳离开了九华山先到得胜圣水茶场采茶,后到十堰跑中巴,又在十堰人民商场卖服装,站了17年柜台,开始因经营不善亏了100多万,她坚持每天上两个班,站16个小时。因为每天长时间站立,患上静脉曲张病,做手术,右腿经抽了。用朱晓芳自己的话说“努力到竭尽全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终于收获了一桶金。朱晓芳带着钱,带着友谊,带着技艺,也带着梦想下了九华山,余盛云也从大全山搬到了官山。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到官山找亲戚,因找水喝受到亲戚邻居的奚落而沮丧时,却受到余盛云茶饭的热情接待。为了感谢余盛云,这个劳动局上班的年轻人帮余盛云解决了工作问题。93年余盛云和丈夫空空行囊,却带着梦想和工作调回郧西。余盛云回到郧西后,继续将好事进行到底。喜欢做好事的人,她的身边总有需要帮助人和能帮上忙的事。余盛云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好事做多了,时间一长,周围的人都称她善心奶奶!
大姐做鞋,二姐有样。我想起了余姐,是余姐帮了我,我现在有了能力也应该帮一下别人。朱晓芳说。她得知有一个叫胡世义的竹山老乡得了淋巴癌,在十堰太和医院治疗,她除了捐了2万元钱以外,还一日三餐准备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病床前,让他的生命延长3个月,至今帮助照顾他的两个女儿胡阳、胡彤。他的妻子成了朱晓芳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好心终有好报。朱晓芳的丈夫叫王建华,是五堰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朱晓芳和王建华95年相识,但婚姻一波三折。王建华母亲坚决反对他的婚事,王建华是个孝子,当王提出分手时,朱晓芳买了100粒安眠药,拍36张照片准备一死了之。当朱晓芳从王建华家搬走之后,王天天在家喝闷酒,不好好吃饭,他娘着急了,去朱晓芳的单位求她可怜建华,重归和好。
为了婚姻,更为了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朱晓芳伤心过,也很委屈,工作也很辛苦,让她遭受了很多非议,见识了人情冷暖,也让她更加发奋图强。
经过20多年的拼搏,朱晓芳现在有房、有车、有存款、有家、有儿、有事业。20多年过去了,社会也经历了种种变化,然而姐妹俩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自心中扎根,并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思念对方,有时连做梦也会梦见对方。她把她的采茶经历告诉丈夫王建华,经常王建华高兴的时候,会模仿余大姐的大嗓门,双手合成喇叭状“晓芳,回来吃饭罗!”每当这时,夫妻二人笑得前仰后合。
终于,经过千百次的打听,寻找,朱晓芳的弟弟找到余自根,在他那找到余大姐的电话,她急迫给余大姐打了过去。她们约好在十堰见面。
见面后姐妹俩相拥而泣,久久不愿松手。那一刻,所有朱晓芳和余盛云一起采茶的有关记忆,都在瞬间复合,像一部电影在两个女人的心里一幕幕缓慢上演。
每次谈及往事,朱晓芳总会动情地说:“我们要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你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别人的一生。感谢余大姐给了我一次采茶的机会,让我的人生实现了另一种可能。我不仅享受了九华山春天的明媚美丽,茶叶吐放生命的芬芳”,有时炒茶通宵,天一亮,又下地采茶,尤其是采伏茶,头顶晒,底下蒸,汗珠子从头顶直流到脚底下。但我觉得最开心,不觉得累;我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说到这段采茶第一次打工的经历,朱晓芳兴奋地连做梦都在笑。
离开九华山林场茶园已经28年了,如今我虽然沐浴着十堰的霓虹彩灯,但眼前却时时浮现出九华山茶园那一行行绿茶和余盛云大姐勤劳、能干、善良、厚道、坚强努力的人品和循循善诱温暖的话语,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我的心中茂密生长。九华山茶园辛劳而快乐的劳动环境,余大姐亲切的教诲,让我在2年的采茶劳动如沐春风,能力提高似春笋拔节,最终在激烈的商战中勇敢亮剑,叩开富裕幸福的大门,在我失败时给我勇气,在我困难时给我信心,在我取得成绩时与我分享喜悦,我想说九华山茶园是打工者成长的摇篮,是我富裕幸福之梦的神奇宝地,余大姐是带我奔向理想之路的偶像和导师。
马克思论他和恩格斯的友谊时说:“友谊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在这功利,浮躁,冷漠的当下,衷心祝愿在风里雨里九华山茶园因劳动缔结友谊的姊妹花长开不败!
作者:徐道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