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4月26日电(记者曹旭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丛书——《中国历代帝王将相特放房陵典籍录》26日在湖北十堰市首发。
该书由湖北省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理事袁源等,历经15年编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全书29.2万字,分“帝王特放篇”、“皇亲特放篇”、“将相特放篇”、“争鸣篇”、“文论篇”、“诗词篇”等8个篇章。该书反映了历史上52位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等人物流放房陵的史实、故事等。其中,有帝王22名、皇亲11名、将臣19名,先后株连万余家徙房陵。
十堰市所辖房县(古称房陵)南倚神农架,北连武当山,为中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之一,有“特放地”——“宫廷陪都”之称。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认为,该书中收集的典籍《帝王将相皇亲特放房陵的历史渊源》、《房县何以被选为“流放”地》、《历代帝王将相皇亲特放房陵的历史特点》等文章,论证了该地为古代皇室成员流放地,对中国古代流放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玉德说,该书系首部反映中国古代流放文化的典籍录。王玉德认为,唐代流放刑罚分三等,即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唐时,房陵距京城长安不到一千里(现公路西安距房县380公里)。“这就印证了房陵是‘超出法律之外而施仁慈的特放之地’的说法。”王玉德说。(完)
(凤凰资讯、新浪新闻、文化频道_中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报业网、中国政协传媒网北京晨报网、新疆频道--人民网、东方网-东方新闻等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