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5月19日讯:李军报道:进入五月以来,十堰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丹江口市江南段游客不断,或登上碧水连天观景台远眺山水一体、湖光山色美景,或驻足4号观景台欣赏姹紫嫣红的月季园,亲近库水垂钓。
一路水天相接,一路田园风光,一路休闲产业。这是十堰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路、景、产”三位一体留给游客最大的感受。
十堰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是连接丹江口库区沿线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武当山等4个县市区、17个主要乡镇的环形公路网,全长429公里。
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路基382公里、路面276.5公里,分别占总里程429公里的89%和64%,完成投资39.5亿元。沿线串起丹江口市沧浪海旅游港、郧阳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郧西县天河风景区、武当山太极湖等40多处景点,“路、景、产”三位一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成为沿线乡镇转型发展新亮点和“吸晴点”,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生态优先打造最美公路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市自2014年全面启动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以来,始终以生态环保为总基调,坚持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恢复,以公路、景观、产业一体化为总体布局,以建设生态路、人文路、景观路、致富路为目标定位,上下一心合力推进建设。
为减少山体开挖,辽沟大桥改变传统建桥“线型优先、能直不弯”的原则,桥址避开山头,桥面“弃直改弯”,虽然建设成本有所增加,但少开了两座山,少毁5亩山林、少开挖3万立方米山石。
全长45公里的凉习路初步设计时没有隧道,后期线路优化调整新增杨垭和行陡坡两个隧道,减少了沿线居民的拆迁和山体开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使整个线路更加顺畅。
同时,合理利用建设中产生的挖方,将弃方用于路基防护、路面基层、桥涵等工程填料,尽量达到“零弃方”。坚持公路建设与绿化同步推进,及时对公路两侧抛荒地、裸露边坡及路肩进行生态修复、绿化美化,确保建设前青山绿水,建成后绿水青山。
配套景观成就路域景区
在已建成的环库公路郧阳区天马段、长沙段,丹江口市江南一期、凉习段等路段,笔者看到路堤边坡种草植绿,满目绿意,见不到裸露山体。尤其是全长12公里的丹江口江南一期路段,还设置6处临水观景台、游客服务区、休息驿站等配套设施,成为沿线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十堰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基本沿库区布设,十堰市委、市政府要求以路为媒,通过生态旅游公路建设构建以自然观光、民族风情和移民迁建体验、自驾车旅游、亚洲最大人工湖旅游和休闲度假等为主体的旅游精品体系。
因此,规划和建设者充分利用沿线青山碧水的自然资源优势,采用景观手法表现,与整体环境融合,保护当地环境的原始风貌,多运用本土植物,因地制宜,点线结合,力争建成“三季有花、四季见绿,高矮搭配、错落有致,远近结合、层次分明,色彩变化、少留盲点”的绿色公路长廊,因地因势在重点路段结合原生态景观单独设计,实现”一个景点、一个主题”,借山、借水、借势,打造原生态风景区。
同时,挖掘沿线丰富厚重的历史遗址、民俗文化等元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通过景观的各种元素表现出来,融合到道路和配套设施中,利用沿线边坡、岩壁、雕塑、公路用地等,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实现沿途景点有故事、有历史、有人文,展现区域人文历史。
产业融合推动区域发展
规划伊始,十堰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交通、发改、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树立“修一条路、兴一带产业、带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以环库生态旅游公路为依托,以精准脱贫工作为抓手,整合沿线资源,建设美丽乡村、文明新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健康产业和休闲旅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等在空间上的重新组合和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
于是,“交通+旅游”、“交通+农业”、“交通+体育”等模式在公路沿线应运而生,产业因路而动、因路而兴,转方式、调结构,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当地主打牌。
环库公路沿线的习家店镇,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起了农博园,着力打造集农林科技培训、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旅文化园区。
5月7日,“湖北·金伏建工杯”环丹江口水库景观公路(业余)山地自行车大赛在环库生态旅游公路丹江口市江南段举行。来自十堰、襄阳等地的100多名骑行爱好者参赛。
目前,十堰市正按照国际自行车赛事的标准,完善公路和自行车漫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环库公路举办更多的知名自行车赛,并逐步形成赛事自主品牌。(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