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5月3日讯(朱本双 余秀意 袁慎刚):五月的水田坝,槐花盛开,春意盎然,一切充满了希望。
水田坝村是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最南边的一个极贫村,全村209户,839人,精准识别贫困户113户,368人。
暖春时节,走进水田坝村,坡上坡下的黄土地上,成片种植的红高粱格外引人瞩目,柯尚德带领乡亲们正忙碌着移栽最后几亩红高粱幼苗。
初见柯尚德,腼腆谦逊,皮肤黝黑。“酒厂规模还比较小,等我改扩建之后,年利润会翻番。”柯尚得实实在在的话语中透出自信和坚定。
柯尚得今年34岁,水田坝村二组人,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从事隧道挖掘。由于他勤劳肯干、头脑聪明,很快便成长为班组里的技术骨干,月工资可以拿到12000元左右,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楼房,开起了小商店,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家乡这片土地有感情,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搞特色农业,我相信能从这片地里刨出‘金子’来。”2013年底,他经过前期认真考察和市场走访,说干就干,决定回家将高粱酒作为创业致富的产业。
2014年9月,听说村两委换届选举着重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柯尚得主动参加选举,他诚肯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最终当选为水田坝村副主任。
“年轻人不到外面挣大钱,回到山旮旯里当个副主任真不值!”他回村当副主任,很多亲戚朋友都想不通。“我出生后的第13天,母亲病逝,父亲出走,我成为一名孤儿,我的成长离不开乡亲们的照顾,我打工挣了钱,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我多年的愿望。”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长期以来旱坡地以种植玉米为主,高粱由于老品种产量太低,仅有少数农民零星种植。
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加上技术问题,高粱出酒率一直不高。后来,他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习,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请求农业部门帮助等方法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改进了方法,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他已基本掌握高粱造酒技术。
2014年,他从省农展中心引进少量矮杆高粱新品种试种,亩产量达到400~500公斤,显著高于过去种植的高粱品种。收获的高粱酿造成纯正的大曲酒,很快以每公斤7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一空。
2015年,他扩大种植面积,由于风调雨顺,高粱长势很好,亩产达500公斤左右,而当地玉米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同时,高粱每公斤价格为3.6元,比玉米每公斤2.2元要高出1.4元。种植一亩高粱,与种植玉米相比增收920元。将高粱酿造成纯正的大曲酒,按照每公斤8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去掉各种开支后,每亩可实现利润9100元。
尝到了甜头,挖到了第一桶金,他将高粱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注册成立了竹山县红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均为当地贫困户。他引进红高粱优质品种,免费发放给社员,按照“统一育苗、统一栽种、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原则来管理、经营,手把手指导大家掌握高粱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种高粱效益确实好,比我在外面打工起码要多挣上万元,而且回家了,娃娃不跟着我们在外面颠簸,家里面父母亲也有了照应,再想办法多种点红高粱,以后日子就不用愁了。” 水田坝村一组村民蔡远国一脸欢喜。
“在柯尚德的带动下,加大投入集中成片发展优质红高粱,让种植户以自愿、互助的形式积极参加合作社,在增加种植户收入的同时,让水田坝村高粱种植园成为麻家渡镇农村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典范。” 水田坝村党支部书记蔡成根信心满满。
“全村计划种植150亩红高粱,亩产超过400公斤,我把红高粱进行粗加工酿酒出售,再把酒糟循环利用发展养牛、羊、猪等畜牧业,至少有35家农户从中受益,户平增收16000元。”柯尚德高粱酿出“甜蜜”生活的目标掷地有声。 (朱本双 余秀意 袁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