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市太和医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感染科常务副主任孟忠吉
十堰网7月7日讯:从当年“从未想过从医”,到苦读15载,一门心思扑在传染病临床和科研上,成为楚天学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十堰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市太和医院感染性疾病学科带头人……他用20余年的从医经历演绎了一个关于成功的哲理:初心可变,贵在认准方向,全力以赴,永不放弃。
他,就是市太和医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感染科常务副主任孟忠吉教授。
孟忠吉在生物医学研究所做科研
梦想成为工科男 事与愿违学了医
“在上大学以前,我身边没有人相信我会成为一名医生,包括我自己也不信。”回忆起自己的从医经历,孟忠吉的言语中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孟忠吉1970年出生于竹溪县水坪镇大山里的一个小乡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落后,那时一般家庭的“四大件”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孟忠吉对收音机这些电子科技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喜欢在家摆弄研究,那时他的理想就是从事电子科技行业。
孟忠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88年高考结束后,他第一志愿填报的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汉口分院电子工程系。然而事与愿违,孟忠吉落选了理想的大学,被湖北医药学院(原郧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
那时,医生职业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孟忠吉又是他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所以家人和亲朋都为他高兴。但孟忠吉的心情却有些复杂,既有错失理想的遗憾,又有对未知医学的忐忑。
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对医学毫无认识的孟忠吉感到十分茫然,但天生要强的他选择了坚守。尽管学医并不是他最初的理想,但他告诉自己必须沉淀下来。当别的同学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悠闲散漫的娱乐休闲活动时,孟忠吉却坚持抱着厚厚的书本埋头苦读,努力攀登医学高峰。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第二年开始,孟忠吉便凭借优异的成绩连年获得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大学5年时间里,从理论学习到临床见习、医院实习,他不仅学到了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因而更加坚定了当医生的信念。
孟忠吉与外国学者及医学生进行学术探讨
初生牛犊不怕虎 选择传染病科
1993年,孟忠吉以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系第八名的毕业成绩获得留校任职的机会。孟忠吉的父母以为终于盼到了儿子出人头地的时刻,但还未来得及高兴,便又为儿子担心起来。因为,孟忠吉选择了有风险的传染病科(现为感染科)。
传染病,是许多人闻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孟忠吉的父母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危险”的科室。作为医生,孟忠吉何尝不知道,选择传染病科就等于选择天天与患有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痢疾、肝病,甚至艾滋病、禽流感等高传染风险疾病的患者“亲密接触”,一旦失误,不仅是患者遭罪,更可能让自己成为患者。但父母的担心也正是孟忠吉选择传染病科的原因。
“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传染源外,对于普通民众,加强防范意识,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只要正确认识、科学防范,传染病是可以实现有效防治的。”孟忠吉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与传染性疾病斗争的历史,鼠疫、天花、霍乱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曾经夺去很多人的生命,但也催生了青霉素等伟大的发明。孟忠吉的志向不仅是改变普通群众对传染病的错误认识,更要致力于寻找医治这些疾病的方法。
梦想是美好的,但追求梦想的道路却往往充满曲折,甚至是危险。然而,孟忠吉就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面对困难和风险,他总能迎难而上。记得上班第一年,科室接诊了一位狂犬病患者。那位患者当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怕风、恐水、呼吸困难、烦躁甚至狂躁等症状。由于病情的危险性,科室将该患者当作重点看护对象严格管理,但由于当时医院条件有限,患者竟趁医护人员不注意私自跑出了科室。孟忠吉发现后,立即追了出去,在科室楼下,冒着被当时十分狂躁的病人抓伤、咬伤的危险,安全把患者带回了病房。
孜孜不倦做学问 一路求学至博士后
在临床中,孟忠吉逐渐认识到,常规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新发传染病又不断出现,我国面临来自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压力,需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到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上。加之,医学专业“成材周期”相比其他行业更长,因为积累经验需要更多时间、学习和条件,为此,在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孟忠吉选择了继续深造。
1998年,孟忠吉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院继续硕士学业。当时正值乙肝高发期,他便选择了乙肝的基因治疗作为主攻方向,努力研究如何将人工合成的、有治疗功能的基因导入到有病的组织器官中,发挥它应有的替代作用,同时阻止致病基因发展。
2001年6月,孟忠吉硕士毕业后,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方向除了乙肝的基因治疗外,还有乙肝动物模型研究。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简单、易得的小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在攻读学业的同时,孟忠吉也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转变。1998年就读武汉大学医学院的同时,他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次年又有了孩子。由于夫妻俩长期分居两地,养育儿子和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但身为护士的妻子对孟忠吉的学业非常支持。
2005年2月,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孟忠吉又选择去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为期4年的博士后学习,研究方向为抗病毒感染与免疫、慢性肝病的基因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这一段长达10年的科研学习,为孟忠吉日后事业的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