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屈》文商榷之三
诗经文化网7月 8日讯:纪实报告文学《屈原:魂兮归来》刊出后许多网媒转载,引起了广大读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反响,这对于屈原文化的探讨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其报告文学所写的凌智民先生热心执著研究屈原文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此文的作者倾情撰文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均州图 清 乾隆五年 1740 下荆南道志 藏于丹江口市
下荆南道志中沧浪亭下有孺子歌处 四个大字
图中均州城外景点有沧浪亭孺子歌处 龍山等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永国 提供
但《屈原:魂兮归来》(以下简称《屈》)中应用高等数学神奇运算考古,破解神秘 “节符”,“石破天惊”启示,“惊世解读” ,颠覆解读, 颠覆史学等论点及离奇神话故事, 使人感到是“天方夜谭抑或无稽之谈”,无不令人惊疑、难以置信,是纪实文学,还是文学创作?是纪实报告文学、史学研究, 应求真务实,尚若是文学创作、神话故事, 那么宁当别论。
阅读此文,笔者谈点商榷之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恳请赐教。
《屈》文中有多个方面无不令人惊疑:
惊疑之一:用高等数学上万次运算,能考古文物错金铜片上刻的字还有密码
《屈》文中说:“世界上真有解不开的迷宫?一位汉江边的学者站了出来,他反其道而行之,居然用高等数学的数论探路,通过上万次缜密的逻辑运算,用近20年的实地考察,终于破析了神秘的《鄂君启舟节》,找到了湘、沅、澧、洞庭等一系列古代地名的实际位置,最终解开了困惑人们2000多年的地理密码,让中华文化的一曲耀世经典《楚辞》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华,让中国文学的灵魂之父屈原——‘魂兮归来!’”
文中说:“这是一条神秘的航线!”(笔者注: 航线并非“神秘” 应改为“古老”)
2015年1月29日有关媒体刊登文章:“《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
2015年3月9日至3月19日有关5篇报道:“《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之误”。
2016年1月28日,张中一先生发表“评《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虚构” 一文。
2016年有关杂志第4期刊登:《屈原:魂兮归来》。
卧马先生在“《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之误” 一文说:“感觉《舟节》地理密码文中的论点虽是大胆新鲜,就是与《舟节》铭文不相符。对古代任何竹简及青铜器文字研究,个人一直认为必须在正确认识和不能出错的译解才更有说服力。‘鄂君启节’( 不管是‘车节’和‘舟节’)上的文字是‘金文’,所以在译注和解释‘鄂君启节’时,一定得把节上的文字翻译准确,才能真正把‘鄂君启节’理解通透,绝对不能脱离‘舟节’铭文的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否则无疑是无中生有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根据的猜测和意淫,指鹿为马的凭空捏造和编造历史,真的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张中一先生在评“《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虚构” 一文中说:“《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实属系虚构,内容中存在很多疑点,随心所欲改变金文文字内容、利用数学代码演绎出解读金文地名内容的事,作者把舟节中有些已经定型的文字改变,有意引出舟节路线移位到南阳鄂域。鄂君启船队进入的‘湘’‘ 沅’‘澧’在汉江上游,而非现在的湖南同名河流。我不同意他的看法,鄂君启船队根本没有进入河南南阳虚无的‘湘’‘ 沅’‘澧’地域。我认为他这个论据是荒谬的。”“我认为《鄂君启金节》不是神秘的“节符”,165字清清楚楚,专家的考释意见其本统一。如果说用高等数学的数论逻辑能运算出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地理位置,中国还要金文考古学家干什么?《鄂君启金节》铭文内容是需要认真考释的,靠数学代码是无法复原《鄂君启金节》路线的。”
均州沧浪亭左侧照 藏于丹江口市 该照片由原均县文化馆薛震
于1957年11月19日拍摄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永国提供
《屈》说:“通过对《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破译,凌智民发现,原来屈原的《涉江》,是沿着舜与娥皇、女英会面的路线,从娥皇、女英的居住地江皋出发,陆路乘车到达丹江口,再骑马沿丹江北上经过现南水北调取水口附近的鄂渚、方林,再到达今淅川县仓房镇附近的枉渚,再乘船溯淅水而上。”
对此,笔者分析;《鄂君启舟节》没有地理密码,何以破译。《鄂君启舟节》标注的是船队航运路线,只字没说“舜与娥皇、女英”, 何“以通过对《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破译,发现原来屈原的《涉江》,是沿着舜与娥皇、女英会面的路线”,显然是随心臆断、无据之说。
一位文物考古专家看了《屈》说:“用高等数学上万次缜密的逻辑运算,终于破析了神秘的《鄂君启舟节》,找到了湘、沅、澧、洞庭等一系列古代地名的地理密码”。如此,青铜器文物铜片上刻的字里有密码是不可信的,说上万次高等数学的数论计算,能运算出铜铸文物上刻的地理密码也是不可信的。“从《鄂君启舟节》这一地下新材料入手,破析并证明了战国时的湘、资、沅、澧四水确实在汉北,洞庭在汉北”,从文物考古来说,没有考古物证来证明湘、资、沅、澧四水在汉北,凭空说《鄂君启舟节》有所谓密码,主观臆断说湘、资、沅、澧四水确实在汉北是不可信的。
刘石林先生在《诗魂国魄 汨罗情缘——兼评凌智民先生屈原投江郧阳论》一文中说:“凌智民先生不顾历史事实和文献记载,硬说‘屈原……其蹈水的地方也应该在郧阳境内的湘水。’他通过破解《鄂君启舟节》,认为‘湘水就是现在汉江丹江口到旬阳江段,沅水就是淅川县境内的淇河。’利用古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们今天开发地方经济的资源,是一项值得倡导的举措,但是,我们必须要尊重历史,不能为开发而窜改历史事实,否则会适得其反。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更不能为了‘很有新意’而罔顾事实,随心所欲地推翻前人的定论,更不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界的权威们,在没有深入研究不熟悉汉水郧阳地域文化的情况下,更不应该对这样的研究‘成果’随便‘给予充分肯定’,以免误导学术研究的走向。”
文中研究者破解《鄂君启舟节》,文物刻字上并没有“郧阳”二字,却“拆梁换柱”, 改为“郧阳”二字,古文字专家是不会认可的。
检索郧阳历史,铸造《鄂君启舟节》的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今日郧阳区境古为楚国鍚县(公元前611年楚灭麇国,以其都城“鍚穴”之名命名之县)。后改长利县,直到晋太康五年(284)才改名郧乡县,“郧”字首次在此出现。这是铸造《鄂君启舟节》607年以后的事了。
至于“郧阳”之名,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原杰在郧县城设府安置流民第一次提出来的,那是铸造《鄂君启舟节》1799年以后的事了。可叹可悲的是,那时楚国设立的“郧县”远在千里外的云梦、安陆、天门一带,破译解读《鄂君启舟节》加“郧阳” 二字,违背历史,完全是想当然的。
惊疑之二:上万次二叉树遍历演算,湖南湘江被框定在了丹江口以上汉江段
《屈》文说“成千上万次的对二叉树的遍历演算,‘湘’( 湖南湘江)被框定在了丹江口(湖北)以上的汉江段。”
《屈》文中说:“在他成千上万次的对二叉树的遍历演算之后,《鄂君启舟节》中河流与河流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了起来,“湘”被框定在了丹江口以上的汉江段。”
所谓二叉树的定义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结构。通常子树被称作“左子树” (left subtree)和“右子树”(right subtree)。二叉树常被用于实现二叉查找树和二叉堆。
二叉树是一个连通的无环图,并且每一个顶点的度不大于3。有根二叉树还要满足根结点的度不大于2。有了根结点之后,每个顶点定义了唯一的父结点,和最多2个子结点。然而,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区分左结点和右结点。如果不考虑连通性,允许图中有多个连通分量,这样的结构叫做森林。
对此,十堰市境内大小河流共计有2489条,其郧阳区境内大小河流计有766条,地名和民间传说上没有“湘、沅、澧、资” 河流,“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区分左结点和右结点”,何须“成千上万次的对二叉树的遍历演算”, 用“二叉树”不可能框定“湘、沅、澧、资” 河流在丹江口及郧阳区汉水流域河段。
水经注图 清·光绪二十八年 清·杨守敬编绘《水经注图》(部分)
此图中部为郦道元《水经注》中武当县的地图,沧浪洲在古均州
(丹江口)。沧浪洲、佷子潭、石碛洲、龍巢山(今丹江口龙山)、
钧(均)口在此图中均有明确标注。《水经注图》以图解说
《水经注》。
惊疑之三:《湘君》和《湘夫人》不是神话,而是发生在郧阳的真实爱情故事
《屈》文中说:《湘君》和《湘夫人》原本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一个发生在湖北郧阳区青曲镇“姜皋”“姚方” 古代舜帝、娥皇、女英居住此地的真实的爱情故事。
《屈》文中说:“从凌智民颠覆性地解读,我们不难看出,《湘君》和《湘夫人》原本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一个发生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人物身上的真实的爱情故事。过去人们把《湘君》和《湘夫人》当成神话故事来看待,其主要原因是诸家对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没有搞清楚,误把现在位于湖南境内的湘、沅、澧水当成了古代所指的湘、沅、澧四水,辞中的故事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物,便造成了时空上的扭曲,理解上的错误,进而误读千年。”
对此,我国著名文学暨神话学家袁珂先生1984年9月主编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将湘君、湘夫人列为神话故事人物词条。
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古史辨》考证,顾把《诗》、《书》和《论语》三部书中所载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并加以比较,发现“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的传说是春秋末年才产生的,伏羲、神农出现得就更晚了。”于是他提出一个假说,“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也就是说,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是由先后的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不同的古帝神话传说中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这就是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史”观。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娥皇、女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相传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 为民除害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在家,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也有传说二湘是天帝的二女,是“列仙传”所称的“江妃”二女,处江为神。既不是舜妃,也不是舜女。而屈原《湘君》和《湘夫人》篇,是舜死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男女互恋之辞,地有间隔,宜其相念。故“湘君”应该是指舜,湘夫人应该指二妃。《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用这种男女爱情的受阻来喻示自己遭搀被疏远方。
《屈》文中说:“《水经注》记载舜的住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姚墟,即现在的安康一带;一个是姚方,即现在淅川县令牌石的对面。”“公元前290年,屈原向顷襄王请辞,自令放为,回到了封地郧阳青曲(楚辞中的“江皋”)一带。这里既是屈原的祖地,也是古代舜帝、娥皇、女英住的地方”
杨守敬《水经注疏 ·卷二十七 ○沔水上》载:“《世本》曰:舜居妫滩,在汉中西城县。” “汉水又东迳长利谷南,(守敬按:谷在今郧西县西。)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水又东历姚方,(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当在今郧县西。)盖舜後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守敬按:上引《世本》,舜居妫,在汉中西城,姚方与西城近,故意以为舜後枝所居也。)”
将《屈》与《水经注》、杨守敬《水经注疏》对照:(1)《水经注》和杨守敬《水经注疏》没有说舜居住姚方;(2)《水经注疏》载:“汉水又东历姚方,(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 由此,朱此七字讹作《经》,予以了否定。(3)《水经注疏》载:“守敬按:上引《世本》,舜居妫,在汉中西城,姚方与西城近,故意以为舜後枝所居也。”由此, 舜居与舜後枝所居差别很大,不能将舜後枝所居说成是舜居。(4)《屈》说:“《水经注》记载舜的住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姚墟,即现在的安康一带;一个是姚方,即现在淅川县令牌石的对面。”查《水经注》和杨守敬《水经注疏》,没有“姚方,即现在淅川县令牌石的对面” 之说。若按《屈》所说,郧县堵阳“姚方” “距河南淅川县令牌石的对面” 相隔上百公里、隔着许多大山,何以是“令牌石的对面”。 (5)“令牌石” 在哪里, 查无根据。当地有关文化人士说,山区县界牌垭、界牌石多, 没有考古碑文记载, 就不能认定。(6)《屈》文中说:“郧阳青曲(楚辞中的“江皋”)一带。这里既是屈原的祖地,也是古代舜帝、娥皇、女英住的地方”, 此属随意之说 ,因没有史籍记载,也无考古实证。
长九华里皆住韩姓传说韩信故事的韩家洲
惊疑之四:《史记》中秦始皇伐湘山树故事,移植为秦始皇汉水郧阳毁湘山祠
《史记》中秦始皇至洞庭湖君山湘山祠,逢大风,伐湘山树的故事,移植到秦始皇是在汉水郧县遇毁湘山祠。8年后秦始皇再次来汉江向湘君谢罪。秦始皇的这一经历,为汉水上游就是湘水找到了证据。
《屈》说:“湘山祠在汉江边的归仙河口”、“ 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来到汉水,发现当地还保留了湘君庙和屈原庙,令人将其捣毁”、“ 湘山祠就在郧阳和郧西县的界山的河道中的垭子上”、“ ‘湘’是自旬阳县到丹江口的汉江段,不是千年误读的湖南湘江”。
笔者查史料记载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刘起釪、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林小安全注全译《史记》载:“始皇还,过彭城,〔1〕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泗水。〔2〕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3〕浮江,至湘山祠。〔4〕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 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5〕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注释】〔1〕“彭城”,秦县,在今江苏徐州市。〔2〕“欲出周鼎泗水”,鼎为立国的重器,是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境,流经秦彭城东北,东南注入淮水。〔3〕“衡山”,过去人们都认为是山名,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境。但“衡山”与“南 郡”并举,显系郡名。衡山郡辖有今河南南部、安徽东南部和湖北东部,郡域与楚汉相争时期的衡山王国不同。治所在邾县(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南郡”,大体辖有今襄樊市以南的湖北地区,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4〕“湘山”,在今湖南岳阳县西洞庭湖中。传说舜二妃为尧之女,名娥皇、女英,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悲恸不已,也死于江、湘之间,埋葬在湘山,山上有二妃庙,始皇所祠即舜二妃之神。〔5〕 “赭”,本为红色土,这里用作动词,即使呈红色。湘山为红壤,砍伐树木后,山呈赭色。〔6〕“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 由此:(1)全注全译《史记》清楚记载“湘山”在今湖南岳阳县西洞庭湖的湘山。而《屈》说:“湘山祠在汉江边的归仙河口” 无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 凭主观臆断杜撰编造地名不可信。(2)据有关史料记载,秦始皇南巡六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第二次是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始皇还,过彭城……乃西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搏狼沙中……第四次是公元前215年,始皇北巡…… 第五次是公元前212年,始皇道九原抵云阳……第六次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秦始皇客死途中而结束了他的六次天下巡游。
对此,《史记》记载秦始皇是在第二次出巡时在湖南岳阳县西洞庭湖的湘山遇闻湘山祠故事。而《屈》杜撰说 “ 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来到汉水,发现当地还保留了湘君庙和屈原庙,令人将其捣毁”。
《屈》说 “ 凌智民查阅史料,发现秦始皇不止一次经过这里。实际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再次来到汉江,在湘山祠处望祀虞舜,向湘君谢罪。”“ 秦始皇的这一经历,为汉水上游就是湘水找到了证据。”
对此,无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 作为纪史文学,不可随意杜撰史实。”
《屈》说:“凌智民带着问题再次来到传说中秦始皇烧湘君庙的地方进行调查。这个地方从郧阳城江边乘船沿汉江而上,大约只有60公里的距离,但是要从陆路到达,就非常艰难。”
《屈》说:“女英从江皋骑马到西澨,可行的路线是汉水的北面。因为在古代湘水的南面山峦叠嶂,无法通行,而湘水的北面,是由低丘组成的谷地,可以通行。但路途蜿蜒曲折,距离有约200多公里。女英骑马到西澨需近8个小时的时间。也就是说,即使女英比舜迟出发3个小时,他们也能在西澨相遇。”
对此,上面两段话不能自圆其说,令人生疑:当地老船工及农民说,文中前面说:“ 乘船沿汉江而上,大约只有60公里的距离,但是要从陆路到达,就非常艰难。”自古汉水通船, 沿汉江两岸有拉纤的船工路,虽有的地方难走,但也可人行,何况后面说是从汉江归仙河口是顺水下汉水到丹江口,是下水船 ,何以要翻大山,绕远道400多里下丹江口, 就是走山路也不会绕远道从火车岭走。文中把归仙河说成归乡河, 曲原河说成是屈原河, 屈原在汉水投江等等, 我们从来没听说过。
《屈》文中说“当地人将附近几座高峰合称为九疑,传说舜葬于此” 、“ 这里既是屈原的祖地,也是古代舜帝、娥皇、女英住的地方”、“当地人传说屈原曾在这个地方种下楸树”、 “ 湘山祠” 、“大夫山” 等一个个神奇地名和故事,人们说这些是新编故事,这好像是“天方夜谭”。
沧浪绿水 清光绪十年 1884年 续辑均州志 藏于丹江口市
此图为均州八景之沧浪绿水 图中为明 清时的均州沧浪亭风貌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永国收藏提供
惊疑之五:石破天惊大禹治水时山上排镇江石阵,汉水河床由山上下沉到崖下
文中说:“石破天惊”、“小轿车大小的一块巨石落到一只沙船上”, 旁边老人立即告诉这是大禹治水时排下的镇江石阵……”此段非急流险滩,千百年来汉水河床由山上下沉到剑山崖下吗。(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专家测量,1968年以来此汉江段泥沙於积量每年增高67 cm)
《屈》说:“2003年端午节,汉江之滨的郧阳隆重举办龙舟节,大批沙船集中到汉江一桥北端郧阳镇河剑山崖下,为河道腾出空间。就在此期间,镇河剑古崖突然崩落,‘轰隆’一声巨响,小轿车大小的一块巨石不偏不倚落到了凌智民公司停在江崖下的一只沙船上,沙船顿时被砸沉,刹那间江河两岸的人潮都被震惊了。凌智民闻讯来到现场,立即组织人打捞,处理完一死一伤的重大事故后,凌智民登上了镇河剑山崖。”“郧阳柳陂一马平川,难道柳陂是原来的汉江古道?旁边有老人立即告诉他,古代大禹在这里治过水……”
2012年9月16日有关《沧浪文化发源地在郧县》报道说:“2003年,凌智民的金砂公司一艘船在经过柳陂镇政府西面的汉江河段时,被左岸山坡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砸沉于汉江之中。为此,凌智民察看情况后惊奇地发现,在绝壁之上还有几块人工开凿的奇怪巨石,这些巨石看上去年代已久,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凌智民,这些石头在这里好多年了,听老人讲,这是大禹在我们这里治水时排下的镇江石阵。”
2014年10月28日有关《郧阳岛从何而来》报道说:“ 2003年,凌智民在汉江南岸考察时惊奇地发现,在绝壁之上有几块人工开凿的奇怪巨石,这些巨石看上去年代已久,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凌智民:“这些石头在这里好多年了,听老人讲,这是大禹在我们这里治水时排下的镇江石阵。”
2015年05月14日有关《凌智民研究沧浪文化和屈原投江地经过纪实》报道说:“ 2004年端午节,郧阳区举办龙舟节,大批采沙船被集中到郧阳汉江公路大桥北端的石岩下,为龙舟腾出航道。期间岩石崩落,一块巨石将凌智民的一艘采沙船砸沉。凌智民在现场处理事故时发现,此处两岸岩石相对,宽不过十多丈,江水清澈,水深流急。他认为,这个河道不是原生河道,是古人为取直航道人为开凿的。”
凌智民先生博客:“2003年农历5月初5,郧县主办龙舟节,这时凌智民创办的金砂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十堰市最大的水上企业,理所当然的参加了比赛并夺得比赛的第一名。不幸的是,就在龙舟节举办的当天,金砂公司的一艘为龙舟节服务的船只在经过柳陂镇政府西面的汉江河段时被左岸山坡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砸沉于汉江之中。为此凌智民爬上绝壁查看情况,他惊奇的发现,在绝壁的阶地上还有几块人工开凿的奇怪巨石,这些巨石看上去年代已久,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凌智民“这些石头在这里好多年了,听老辈子讲,这是大禹在我们这里治水的时候排下的镇江石阵。”
对此:(1)时间:一说2003年, 一说2004年;(2)地点:有的报道说在:“汉江一桥北端郧阳镇河剑山崖下,一声巨响,小轿车大小的一块巨石”;有的报道说在:“一艘船在经过柳陂镇政府西面的汉江河段时,被左岸山坡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砸沉于汉江之中。”有的报道说在:“2003年,凌智民在汉江南岸考察时惊奇地发现,在绝壁之上有几块人工开凿的奇怪巨石。”有的报道说在:“大批采沙船被集中到郧阳汉江公路大桥北端的石岩下,为龙舟腾出航道。期间岩石崩落。”有的报道说:“就在龙舟节举办的当天,金砂公司的一艘为龙舟节服务的船只在经过柳陂镇政府西面的汉江河段时被左岸山坡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砸沉于汉江之中。”传来传去, 有点像“郑人挖井”。 究竟是汉江南岸, 还是大桥北端;是在柳陂镇政府西面经过汉江河段,还是为龙舟节服务的船只;还是采沙船被集中到郧阳汉江公路大桥北端;还是“沙船顿时被砸沉,刹那间江河两岸的人潮都被震惊了。”(3)“这些巨石看上去年代已久,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由此,古代河床在山上,巨石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但此段汉江河道地势不是急流险滩, 河床泥沙淤积只有增高, 何以从山上降到山下。有关水利专家说,大禹治水时在山上排镇江石阵,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河床下沉,此说不可信。(4)“汉江一桥北端”是郧县城,所谓汉江一桥北端“郧阳镇河剑山崖”, 是没有“郧阳镇”之说的。由于城镇建设尤其是建汉江大桥, “汉江一桥北端” 变化之大,怎么可能有小轿车大的巨石从桥北端掉下汉江。(5)老人告诉他,这是大禹在我们这里治水的时候排下的镇江石阵。镇江石阵何以排在山上,违背河道泥沙淤积自然规律。(6)《屈》说:“郧阳柳陂一马平川,难道柳陂是原来的汉江古道?”这说明此汉江河段,非急流险滩,泥沙淤积,河床是逐年增高的。(7)“郧阳柳陂一马平川”, 与大禹在这里治水的时候排下的镇江石阵相矛盾。(8)《屈》说:“取样检验结果,果然是四千多年前的火烧石。”据有关资料介绍,火烧石其实是一种天然石材,是天然的花岗岩,具有抗酸,抗碱,耐高温等特点。主产于福建,安徽,湖北。从材质上来讲天然石材根据形成的原因只能分为三个大类,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 、沉积岩(也叫石灰岩) 、变质岩。文中 “这使他判断,此处可能就是传说的大禹治水时代留下的遗痕” 之说,违背自然规律,古代何以在城地的山上挡洪水。再则,是火烧石也不能判断是这块巨石是大禹治水时代留下的遗痕。

均州沧浪渡画 周凯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藏于浙江富阳 周凯,
浙江富阳人,是著名的书画家。道光三年(1823年)任襄阳知府时,
巡视均州,曾遍览武当山胜迹。并随手作些写生画稿,于道光十二年
(1832年)依据旧稿绘成《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册。此图为其中的一幅
惊疑之六:洞庭山系跨度为二千八百里,丹江洞庭山非常奇特山上寸草不生
文中说:“洞庭山系共有十五座大山,跨度为二千八百里。”“洞庭山在丹江流域” “认定洞庭山一定与今名为汉水、丹水、淅水、淇河的河流有关系。”“矗屹于丹江的洞庭山非常奇特……山上寸草不生,全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头。”丹江自古没有洞庭山,何以有洞庭山神奇之说。
《屈》文中对洞庭山有如下之说:
“只要仔细阅读《山海经》,就不难发现洞庭是山而不是水,洞庭山是一个山系的总称,洞庭山系最西面的第一座大山叫篇遇山,此后一系列山系基本上是东南走向,经过六个大山,510里,才是洞庭山系的主山洞庭山。此后,又东南走向,再经过八座大山,到达洞庭山之尾荣余之山,洞庭山系共有十五座大山,跨度为二千八百里。可见洞庭山与洞庭湖是没有任何甘系的。”
“这说明《山海经》所记洞庭山与洞庭湖周围山系没有关系,而与汉水流域的湘、沅、澧水有关系。”屈原“作品中出现的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湖,而是丹水右岸的洞庭山。”
“矗屹于丹江的洞庭山非常奇特,那就是《抽思》中所说的“轸石崴嵬”。因为这座山是一种石灰岩结构,山上寸草不生,全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头。翻过洞庭山,就是淅川县的盛湾镇和滔河乡及郧县刘洞乡和白浪镇,这一区域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区,北面是丹江,南面是洞庭山。
“过了湍渚前面就是洞庭山余脉,将丹水挤压成了弓背型河道,”
“洞庭山在丹江流域,丹朱的封地在丹水,娥皇和女英是尧的女儿,丹朱的妹妹,娥皇、女英住洞庭山是没有问题的,这应该是未嫁给舜之前的事。”
“沿着丹江右岸的谷地前进一段路程,然后西北向翻过洞庭山,到达丹江与滔河的入口处附近的‘江’边谷地,再沿丹江峡谷到达‘终古之所居’的闾。”
对此:(1)上面第一段说:“洞庭山系共有十五座大山,跨度为二千八百里。”(2)上面第二段说:“洞庭山与洞庭湖周围山系没有关系,而与汉水流域的湘、沅、澧水有关系。”(3)屈原“作品中出现的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湖,而是丹水右岸的洞庭山。” “洞庭山在丹江流域……”文中说洞庭山跨度为二千八百里。而丹江,发源于秦岭,注入汉江,全长384公里。丹江流域、丹水右岸的洞庭山跨度没有二千八百里。由此,洞庭山在丹江,若按跨度长二千八百里,洞庭山若向北要跨过黄河到河北张家口还远;若向东要到上海远;若向东要跨过长江到广西柳州。(4)文中说“女英住洞庭山是没有问题的”, 没有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5)文中说“过了湍渚前面就是洞庭山余脉,将丹水挤压成了弓背型河道。”也没有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哪座山地名叫洞庭山。(6)文中说“矗屹于丹江的洞庭山非常奇特,那就是《抽思》中所说的“轸石崴嵬”。因为这座山是一种石灰岩结构,山上寸草不生,全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既然“洞庭山” 之大、之长,丹江有哪座大山“轸石崴嵬”、寸草不生,系凭空随意想象。
以及《屈》文中还有以下惊疑之说:
1、《屈》文中小标题:“一个惊世的颠覆!”“凌智民对一个淹埋了两千多年神秘节符的重新解读,洞开了一个千年历史的秘笈,一把神奇的钥匙从天而降,它将轰然打开一扇怎样的历史、文化之‘天门’ ?”“通过《鄂君启舟节》的解读,湘、沅、澧、江都是汉江上的河流名。”
卧马先生(李敦彦)撰有“《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之误” 五篇文章,诚恳地提出了见解。卧马先生说:“在对‘舟节’地理密码的推理的‘舟树’中与‘滔’‘ 沅’‘ 澧’‘ 暿’对应的‘江树’在丹江口上游可以通航的淅水、滔水、淇河和武关河。得出了‘滔’‘ 沅’‘ 澧’‘ 暿’对应的河流‘滔’是滔河、淅水对应‘ 沅’,淇河对应‘ 澧’,武关河对应‘ 暿’,进而推论出‘鄂君启船队’从南阳出发的惊人结论。看后觉得好笑,居然能够脱离‘舟节’上的铭文进行推论?查看代表南阳的申宛字号和代表滔水、淅水、淇水、武关河的滔、淅、淇、武,在‘舟节’铭文中一个字都找不到。既然‘舟节’铭文中没有关于郧、滔水、淅水、淇水、武关河相关的文字信息,那只能说明郧、滔水、淅水、淇水、武关河没有庸关,说明鄂君的船队根本没有从郧、滔水、淅水、淇水、武关河经过。”
张中一先生对此写了《评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虚构》和“《屈》神话赏析”两篇文章达7.2万余字,对鄂君启舟节及屈原的研究也有比较深的见解。张中一先生说:“地名是地域的符号,是实实在在的地理位置,不能使用数学代码代替,0十0十0十0=0,这是真理,凌先生使用数学代码来寻找《舟节》路线的方法属“形而上学”,可以休矣!”
2、《屈》说:“屈原的出生地与现在的秭归丝毫挨不上边。”
笔者检索2013年8月29日有关媒体报道说:“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的族重孙,出版有《水经注疏三峡补注》等地学著作,对长江和汉水流域史地长期做精深研究的杨世灿先生,8月28日来到本报说:近两年专事《离骚》研究,廓清了有关屈原的许多疑难问题,包括屈原的出生地。在《水经注疏》郦道元引袁山松文中,明确指出屈原是秭归乐平里人:‘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见从,因名曰秭归。’据杨世灿先生研究,屈原在《离骚》及其他作品中,三次自称故乡在‘平乐’。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也明确点明屈原出生在宜昌。”
3、《屈》文中“第七章:重读《楚辞》……《楚辞》已经被误读了两千年!”
4、《屈》文中:“汉江基本是东西流向的……”(汉江是由西向东流向)
5 、《屈》文中:“‘江’就是丹江流入大海所经的河道,不包含长江汉口以上段。”
6、《屈》文中:“自2004年以来,在汉江河畔生活了30多年的湖南岳阳才子……”(2004年以来,至2016年,计12年多)
7、《屈》文中:“他全身心与民众在一起不恥下问,以及千万里田园实地调查……”(“从1997年凌智民步入汉江……”按20年计算,每天田园实地调查行程1300多里;若按“2004年以来……”每天田园实地调查行程2200多里。)
8、“凌式译文”。《屈》文中:“惊世解读”,《湘夫人》原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凌式译文‘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山的落叶像波浪飘旋’。”
对此,文中说洞庭山在丹江, 没有洞庭湖,译文则将“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为“在秋风的吹拂下,洞庭山的树叶纷纷飘落”, “波兮” 未译出来, 令人不可思议。
9、《屈》文中:“一座叫火炬岭的高峰……现在闻太师墓犹在。”“当地人将附近几座高峰合称为九疑,传说舜葬于此。”笔者请教有关文物专家, 没听说闻太师墓犹在,如果考古闻太师墓存在那就是罕见文物。另问有关民间文化人士没听说过火炬岭附近几座高峰合称为九疑,也没听说过传说舜葬于此。
10、《屈》文中说:“韩家洲:也叫鲇鱼洲”,“奠子河在韩家洲的北岸。沉子河在韩家洲的下游5公里处。鲤鱼洲,在沉子河下游1公里处……鲤鱼精逆水而行到堵河口时,被住在韩家洲的鲇鱼精一口吞下,屈原的遗体被留在了沙滩上,当地老百姓发现屈原的遗体后,将其葬在了附近的山冈,埋葬屈原的地方被老百姓称为奠子河。”
文中说屈原投江后遗体由鲤鱼精逆水而上12里,埋葬在奠子河附近的山岗。对此,一是鲤鱼洲、鲇鱼洲、奠子河等地名是随意杜撰。二是《凌智民 沧浪文化发源地在郧县》一文中说:“奠子河(现店子河)”,据查《湖北省郧县地名志》载:“店子河位于曲远河店南8.5公里处,这里曾开有杂货店故名。”没有店子河是奠子河之说。三是编撰鲤鱼精、鲇鱼精争夺屈原遗体,群众说当地没有鲤鱼精、鲇鱼精与屈原尸体的传说故事。四是2012年9月22日报载《郧县店子河龙文化溯源》:“传说,女娲炼石补天、降妖除魔时,女娲即诏龙王至此,建龙宫,统领水族,护佑此域平安。 一日,龙王坐镇龙宫点卯,忽听江上传来浪涛轰鸣声,龙宫摇晃。龙王疾出宫,只见一尾巨大的鲇鱼精,紧紧追赶着一群溯江而上、亡命逃遁的龙虾精。龙王疾令诸龙臣召集四方神灵,布下擒妖拿魔阵容。众神齐施法力,霎时,无数白光击向鲇鱼、虾精。雷电过处,鲇鱼、龙虾转瞬间化为岛屿和礁石……这就是汉江河中孤山、蚂虾石、韩家洲的来历。”今年4月,龙王与鱼精的故事地成了鱼精驮屈原尸体逆水急流(古时)而上的故事。不然的话,韩家洲流域鱼精驮屈原尸体逆水急流(古时)而上的故事怎会在《郧县店子河龙文化溯源》一文中没有呢。
以及文中“一个惊世的颠覆!”“看得出以上解读,凌智明是怎样颠覆了一个两千年的误读!”“从凌智民颠覆性地解读,”“通过对《楚辞》的研究,不但颠覆了过去对《楚辞》的理解,还找到了屈原人生的重要节点。”“这跟凌先生的学术素质、观察和判断能力有关。可以说这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是一种颠覆性的工作。”“如果有确凿证据,颠覆了就是颠覆了,”“运用的实地调查地名的方法应该说很符合学理,很有意义。”“研究成果是颠覆性的,如果可以成立的话,对楚辞学和楚国的地理,都将有重大意义。”等文中有16个“颠覆”。 文中还说:“也许,对于非理工学科出身的专家来说,对古老的《舟节》做这种研究、解读,无疑是‘天方夜谭’抑或无稽之谈。”
综观《屈原:魂兮归来》,乍看有许多颠覆性结论大异于传统观念和既成的历史定论。但细细核对典籍和史实,却发现说法许多是不顾史实的硬说和臆断。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富含广阔,蕴藏深厚的汉水郧阳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弘扬打造真实的汉水郧阳文化,推进文化扶贫,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将福泽一方!
(袁正洪 邢方贵 王永国 胡继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