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竹溪高腔皮影戏在柏氏家族代代相传受赞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7年5月16日6:32 文章编辑:岩柏
    十堰网5月16日讯:近日,竹溪县汇湾镇团结村柏兴福等民间艺人在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会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古老高腔皮影戏,给参加此次盛会的中外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溪高腔皮影戏属地方传统戏曲,始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竹溪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秦楚、巴蜀文化的交融而成的乡土艺术,带有浓厚地方乡土气息的唱腔,以及娴熟的耍影技术给观众带来了品味不尽的艺术享受。对于促进地方文明建设,促进十堰地区旅游业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目前, 竹溪高腔皮影戏主要在竹溪县汇湾镇团结村柏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柏兴福是竹溪高腔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就极其喜爱皮影戏,遂跟祖父历练于四里八乡,在1983年重组皮影戏班,并常年在竹溪、竹山各地演出,2006年进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弘扬地域文化活态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为鄂西北地区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活体样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竹溪高腔皮影戏表演道具小,演出方便,搭台容易且不受场地限制。柏氏皮影属西路皮影,属于比较少见的小皮影,影长约六七十厘米。皮影雕刻精致、造型优美、独树一帜,既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
  竹溪高腔皮影戏与当地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旧时农村,皮影戏非常流行,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还是嫁娶宴客、添丁祝寿等民间习俗活动,都少不了搭台唱戏。“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搭台唱戏时,先在桌子支起“戏亮子”,戏亮子类似于电影屏幕,是用白布或白丝绸在木制外框上绷紧,竖立在面对观众的正前方,演出时在亮子后面挂灯,以显示影子的各种动作和剧情的展开。后台无一闲人,一人多能,无论是扦捎子的,还是文武场操琴、打锣敲鼓的,还同时都是配唱演员。在小小的影幕后,皮影艺人凭着高超的技艺操纵影人,在亮子后耍、唱、念、打、做出生、旦、净、末、丑各种人物,于方寸间演绎着一幕幕才子佳人、文臣武将、神魔鬼怪等故事。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剧目繁多,短可演三、两个小时,长的可唱十天半月。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武侠公案、爱情故事、神话寓言都是皮影戏剧本的来源。柏兴福祖上传下来的诸多影卷,大都遗失,现在还能唱完整的剧目都是早年口传心记的,有《薛仁贵征西》、《李渊辞朝》、《红鱼记》、《葵花城》、《西游记》等从商朝到清朝有70余部。
  皮影戏是农耕时代活跃在乡村街头的民间主要娱乐形式之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审美情趣的变化,竹溪高腔皮影戏现仅有汇湾镇团结村柏兴福一家代代相传,且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面临着艺人老化、后学不继、技艺失传的危险。   
  汇湾镇高度重视竹溪县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镇政府成立了竹溪皮影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镇文化站建有皮影戏传习所,并建立竹溪皮影戏文字档案、音视频资料。积极开展竹溪高腔皮影戏传习展示活动,向外界推介宣传竹溪高腔皮影戏项目,通过强化组织引导,延续其生命活力,为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一个发展与进步的平台,对于传承与保护这一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大国  汤守礼)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