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6月30日讯:据诗经文化网6月30日讯(金勤、袁源):昨日上午,我国第一部研究《诗经》作者的书——《中华诗祖尹吉甫》一书的编著者、中国诗经学会会员、湖北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暨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袁正洪,收到国宝尹吉甫青铜重器“兮甲盘” 的收藏者发来的短信:“是的, 国宝尹吉甫青铜重器‘兮甲盘’ 准备在杭州拍卖,七月一、二日先在上海展。我们还要一起宣传兮甲盘, 推介尹吉甫。”
中华诗祖尹吉甫雕塑像(著名画家丁长河教授作)
这是袁正洪应武汉音乐学院及其武汉音乐学院博物馆之邀,与熊友明先生一起带着诗祖尹吉甫故里4名唱《诗经》的民间歌师、歌王,正在贵校讲座诗经尹吉甫文化和展演诗经之乡房县深山代代传唱的千古《诗经》民歌,接到十分关注诗经尹吉甫文化的朱江好友,告之从有关媒体上获悉 “西周青铜重器‘兮甲盘’将再次亮相‘2017西泠春拍’” 的消息后,笔者热心询问“兮甲盘” 的收藏者,特发来上述短信。
房县尹吉甫镇七星村尹吉甫石窟建筑宗庙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袁正洪自1980年以来坚持挖整研究《诗经》尹吉甫文化,经多年研究表明,尹吉甫,号兮伯(亦号兮甲),字吉甫。生于房,仕于周,食邑房,卒葬于房(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他不仅是伟大诗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武术家、教育家、书法家,最早的税务高官、最早的市场管理高官。
2006年11月,原中国文艺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中国著名书画家
徐悲鸿弟子、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马萧萧题词“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尹吉甫是《诗经》周宣王时期的采风者、编纂者,是《诗经》中少有的已知名的作者。尹吉甫作有《诗经》名篇《烝民》、《崧高》、《六月》、《节南山》、《常武》、《江汉》、《韩奕》、《都人士》、《蓼莪》等名篇,《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 尹吉甫还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南征蛮夷,助宣王中兴。
2010年8月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为尹吉甫宗庙题词
2005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中国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弟子、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马萧萧特“敬题: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2009年11月,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夏传才教授在看了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寄给他的比较详实的有关尹吉甫研究的材料后回信说:“尹吉甫采邑在房县,是西周大诗人,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你们调查的材料可考可信。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你们为之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夏传才并三次考察湖北十堰市房县, 特给房县题词“诗经之乡”、“ 尹吉甫故里”。
2011年3月18日,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在为《中华诗祖尹吉甫》一书作的《序》中说:“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大诗人。他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采、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成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
西周青铜器《兮甲盘》,系周太师尹吉甫遗物。《兮甲盘》制作于西周宣王五年(前823年),青铜质地,圆形,附耳,圈足。《兮甲盘》亦称兮田盘或兮伯盘,因制作者号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故此盘又称“兮伯吉父盘”。由此,兮甲盘的出土,不仅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及税赋征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是证明尹吉甫有其人的重要物证。
周宣王五年,周太师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讨伐猃狁,逐之大原,大获全胜。凯旋归国,受到赏赐后,宣王又命兮甲吉甫东去成周(洛阳)掌政执法,责令四方交纳粮赋。尹吉甫至于淮夷,征收贡奉物,包括币帛、冠服、奴隶等。东夷部落开始并不愿俯首称臣,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铸青铜器《兮甲盘》予以通告,反复宣传,并宣称:“若敢违反周王法令,则予处罚、刑罚和扑伐。”据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证并在其著《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一书中介绍:《兮甲盘》“铭文中的‘兮伯吉父’,即《小雅·六月》之‘文武吉甫’。伯吉父其字,甲其名。旧亦称尹吉甫,则尹其官也。”兮伯吉父尹吉甫,持《兮甲盘》征收贡奉物威胁淮夷:“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 143—144 页)“扑伐”就是要出重兵武力征伐。东夷部落慑于淫威,只好表示称臣纳贡,听命于周。由此,“兮甲盘”真实客观地记载了这段历史。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记载“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记载“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记载“兮伯吉父盘”。 中国近代文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家王国维,1922年作《兮甲盘跋》。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也认为:“甲字伯吉父,即宣王时代的尹吉甫,兮为封邑,尹则僚属之长。”

兮甲盘拓片
兮甲盘内底铸有铭文十三行,一百三十三字(其中重文4),内容如下:
铭文字释作现今文字为:“隹(古音惟,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各(格)伐□□(□、猃狁)于□□,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易(锡)兮□(甲)马□(四)匹、驹车,王令□(甲)政□(司)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尸(夷),淮尸(夷)旧我□(帛)畮人,母□(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母□(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令(命),□(则)即井□(刑扑)伐,其隹(唯)我者□(诸侯)、百生(姓),氒(厥)贾,母(毋)不即□(市),母□(毋敢)或入□□(蛮宄)贾,□(则)亦井(刑)。兮白(伯)吉父乍般(作盘),其□□(眉寿)万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兮甲盘》译文:周宣王五年三月(月晦)庚寅日,宣王最初下令讨伐猃狁,逐之大原。兮甲吉甫遵王命,克敌执俘,凯旋归来。宣王赏赐兮甲吉甫四匹良马,一辆軥车。宣王又命兮甲吉甫东去成周(洛阳)掌政执法,责令四方交纳粮赋。至于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纳贡帛的农人,不得欠缴贡帛、粮赋。他们来往经商,不得扰乱地方和市肆。若胆敢违反周王的法令,则予以刑罚、征讨。特提请我周朝各地诸侯、百姓,从事商贸应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给予处罚。兮伯吉父特作此盘记载。其眉寿(年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中华诗祖尹吉甫》书
《兮甲盘》盘内刻的铭文用笔粗壮,书体厚实健美,在西周时代的金文书法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开春秋时代金文用肥笔的先河。《兮甲盘》上的铭文是研究西周王朝对外战争和对外关系,研究西周奴隶制特点的重要资料。
著名考古专家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第55片《考释》载:西周奴隶主贵族称淮夷为“畮(贿)人”(《兮甲盘》),意思就是向王朝交纳布帛贡赋的奴隶或族人。《驹父》铭所记南仲邦父派遣驹父向淮夷诸国索取贡物就是这一关系的具体表现。古代的贡与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所以南宋王炎曰:“凡赋诸侯以供其国用者也;凡贡诸侯以献其天子者也。”《兮甲盘》铭云:“淮夷旧我畮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其贮。”这里的帛、积、进人当是并列的三项。“积”即是古籍中的“委积”,当指刍槁。“进人”的“进”有“纳入”义,所以“进人”是向王朝贡纳的服役人。可见淮夷虽然主要是入贡布帛,同时也要向周王室输送粮草和人众,后者的身份可能是奴隶。又说:“敢不用命则即井(刑)扑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按时交纳布帛和其他贡物,其中包括劳动力即奴隶,否则就要受到讨伐。
兮甲盘, 是记录西周奴隶主国家与猃狁、淮夷之间各种关系的一个传世重器,史料价值极高。它在宋代就已经出土。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最先著录。元朝时为鲜于枢所得,枢所著《困学斋杂录》曾记其事。明代陆友仁《研北杂志》也相继著录。清末藏于潍县陈介祺家。几百年来流传有绪, 但自民国收藏家陈介棋收藏以后,这件盘子就遗失了,只有拓本存世。
直到2010年,一位旅居美国华人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会上发现了兮甲盘,并花重金买下。2014年11月上旬:在首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 上,首次展出国宝、西周太师尹吉甫遗物兮甲盘,系在国内首次展出,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室主任张习说,经多位权威专家鉴定,认为该兮甲盘是真品无疑。它的“回归”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文化及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张习武认为,兮甲盘的铭文里记载的事件十分重要。其一,兮甲盘的回归,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张习武当了解到近年来房县正在弘扬以尹吉甫诗经文化为代表的房陵文化时,张习武很感兴趣,他相信,尹吉甫诗经文化一定能够成为宣传房县、推介房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助推房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4年11月10日,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三十多年研究诗经尹吉甫文化的袁正洪,千里迢迢赶到武汉,慕名参观国宝、西周太师尹吉甫遗物兮甲盘。兮甲盘的收藏者,爱国不惜重金购买收藏流失国外的兮甲盘且首次义务展出的精神深深感动袁正洪。而袁正洪艰辛执着研究诗经尹吉甫文化的精神也深感兮甲盘的收藏者,相互亲切交谈。袁正洪喜抱兮甲盘留影,决心着力做好诗经尹吉甫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尹吉甫传说》于2014年12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春,袁正洪已出版《中华诗祖尹吉甫》书,正深入学习研究鄂西北十堰市及其房县蕴藏极其深厚的诗经尹吉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