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著名专家刘锡诚为《国风文化房陵典藏丛书》作序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8年8月27日8:47 文章编辑:袁野
著名专家刘锡诚为《国风文化房陵典藏丛书》作序
 
    著名专家刘锡诚十分重视十堰市民俗学会袁正洪等同志为诗经之乡、西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县挖整主编的《国风文化房陵典藏丛书》作序并题词,予以亲切指导和关怀。
    专家刘锡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堰·房县)图书、国风文化房陵典藏丛书” 作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一文如下。
 
 
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刘锡诚
 
    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通常被称为鄂西北的这片广袤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发展,隐藏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历史文化密码,吸引着国内外的文化研究者和探索者。这里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一带发现并采录下来的汉族长篇创世叙事诗《黑暗传》,初步揭开了鄂西北这个独特的文化区的神秘面纱,使我们部分地窥见了这里由本地的土著文化和外来的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融而形成的文化风貌。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虽然经过了不同时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冲击和洗礼,其主导的部分或特性,仍然显示着以荆楚文化和秦巴文化为主体的本土文化的特色。
    跨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以十堰市民俗学会和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为代表的房陵文化学者们,陆续发现并采录了在当地以口头形式流传在民间的“诗经”文化、“流放地”文化、薅草锣鼓歌等多种民间文化形态,又为我们揭开了与神农架毗邻而居的鄂西北地域的另一个被称为“房陵文化圈”的地域文化的面纱。
    房县,古称房陵。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依神农架,北抵武当山,山林四塞,纵横千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据考古发掘,房县兔子凹为四五十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七里河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3880—4140年。古为房子国,彭部落方国、罗国;西周为《诗》采风之地,春秋为庸麇之地,战国属楚为房陵,秦置房陵县,三国为新城郡,唐为房州,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在这块土地上,吉甫尽忠,黄香至孝,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神农炎帝的农耕文化、汉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西周诗经文化、宫廷帝王流放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忠孝文化等,构成了当地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间文化宝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文学作品,而且是古周朝社会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盛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人们一直追问《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尹吉甫究竟在哪里?十堰市民俗学会和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学者,深入考察,采风民间,查阅大量的诗书史料,得出结论认为,尹吉甫是房陵人,仕于周,征战于山西平遥,食邑房,卒葬于房。《诗经》中的《烝民》、《崧高》、《江汉》、《韩奕》、《都人士》、《六月》,乃尹吉甫之作。这个结论,得到了一些专家的首肯。而与《诗经》相关的民歌,至今还在房县的深山里被传唱着。房县因而被称为“尹吉甫故里”、“诗经之乡”。《尹吉甫传说》于2007年6月已被批准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从50年代中期《双合莲》和《钟九闹漕》在黄冈地区被发现以来,多部民间叙事长诗在鄂西北地区以及在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的先后被发现,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叙事长诗的结论。而最先在神农架被发现、在房县民间也有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黑暗传》,被认为是汉族叙事诗的代表作。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房县版的《黑暗传》记录文本的问世,从而我们就可以把以《黑暗传》为代表的地方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版图扩大到房陵文化圈。如此,也就增加了把鄂西北文化、房陵文化的长篇叙事传统与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吴语地区所拥有的长篇叙事传统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在长篇叙事传统之外,薅草锣鼓歌这类在鄂西北地区以及一些耕稼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民歌形式,构成了房陵文化圈的主要文化形态之一。其音域广阔、浑厚高亢、气势磅礴的特点,适应了农耕劳动者的精神需要。同时以阳锣鼓、阴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功能,融入到了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古老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一批山村里的“民歌王”、“歌布袋”、民间歌师,而他们理所当然地是民间文学的传承者。这些歌谣带着泥土的芳香,质朴纯真,显示了楚调、巴音、秦韵的地域特色,为百姓喜闻乐见,充分展现了山民以歌为乐,以歌传情,以歌育人,养生健身,传承文明,歌颂农村幸福生活,憧憬更加美好未来的心愿。
    房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北坡地域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两地域之间,不仅属八百里武当地域,县内还有西武当、小武当和赛武当;而且占千里房县半壁河山的西南部山区,系神农架北坡地域,万山叠嶂,林海茫茫,飞云荡雾,素有天然药港、药材宝库之称。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构成中国传统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神农武当医药歌谣、医药验方等,是中华医药的瑰宝、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房陵文化是在荆楚秦巴文化基础上发育和滋长起来的地域文化。但它又被专家称为“中国中西结合部古文化沉积带”。追溯其源流,不能忽略作为历史上的“流放地”以及那些被流放者所带来的异地(他者)文化的影响和交融。房县相传是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之一,而且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品级最高,被称为“特放地”——“宫廷陪都”和“后花园”。历史上曾有52位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特放房陵。这些有着多样文化背景的被流放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给房陵的土著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参照系,在其历史发展的长途中,使其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或发生着或隐或现的交融与变迁。这种异地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和变迁,在房陵地区并不是孤例。笔者在考察研究贵州安顺地区流落在那里的中原遗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时,在考察明代修建武当山宫观时流落在后山皱褶里的20万中原民工的文化变迁时,曾提出过一个“文化飞地”的理念。我想,房陵的流放者们即使没有像屯堡人那样恪守住自己的本源文化,他们的文化也以曾经的强势文化姿态而给予当地的土著文化以强有力的影响。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房陵文化研究丛书》的出版,也许会对这类问题的破解,提供有力的促动和支持。
    十堰市民俗学会的会长、房县的乡贤袁正洪先生为这套《房陵文化研究丛书》的出版向我索序,尽管我对房陵文化缺乏深入的研究,盛情难却之下,写了上面这些文字,是为序。
 
    2013年7月9日于北京
 
    刘锡诚,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通讯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职。历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顾问,《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社会职务: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