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0月21日讯:农家人勤秋光好,十月天河桂花香。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里演绎;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长征途中,三支红军队伍先后历经郧西;这是一片温暖的土地,善心人不是施舍,不是怜悯,而是发自内心,真诚自然地帮助别人,不是帮一回,而是无数次;不是一代人,而是祖孙三代,历时60年的坚持……
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因住着一家善人而变得美丽起来。
农家小院座落在连接秦楚北端——火车岭与秦岭之间的狭长地带,境内寺坪的金钗石在天河岸边巍然耸立着,一条美丽的天河从这里缓缓流过。
装饰一新的楼房前,坐着一对老夫妻,男的一边喝茶一边和老伴回味着自己一生所做的点点滴滴,回眸相依为命的艰难岁月,没有叹惜,生活的艰难给了他们更多的养分,知苦感甜,夫妇朗朗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
男的叫余昌艮,93岁,郧西县城关镇红庙村九组村民,妻子程贤英91岁。县老龄办主任龙泽廷说:“像他们这种高龄夫妇全县不多见。”
这对高寿夫妇,有七个儿女——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女虽都不是大富大贵,但个个努力,都吃“皇粮”,让左邻右舍惊羡不已。
他们回忆最多是:拉扯七个孩子的不易。
那时家大口阔,吃饭人多,干活人少,每年都是缺粮户,分粮总是最后一个分。吃饭时,梯子寸般的孩子们都把下巴挂在灶台边,叽叽喳喳吵着要吃。
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半劳动力挣工分,分的粮食少,常年是菜拌粮。稠的让给主劳力吃,娃娃们只能喝稀汤。
余昌艮不仅要泥的水的挣工分,多分工分粮,还得每月请假到120里外的陕西小川挑椽子、板子。在小川掏7分至1角5分购一尺椽子,回来卖给城里盖房子的,一尺椽子赚2角钱的脚力钱,给家里买油盐。一次挑6.5尺的椽子24块,150斤重,来回3天,这样一挑就是8年。
尽管家里经常为吃的打急抓,但他们心里还时刻不忘接济别人。60年春,闹大饥荒。头年秋季,他们家种了一大块萝卜,泡了一缸酸萝卜。有一天,有一家9口人,从陕西讨荒下来路过他家,饿得东倒西歪的,实在走不动了,在他们家歇歇脚,程贤英看到这家人饿得遭孽,就吩咐大姑娘余盛云用水瓢捞酸萝卜给他们吃,这家人在他们家呆了3天,把一缸酸萝卜吃光了,得救的这家人逢人便说,余昌艮家一缸酸萝卜救了他家九条人命!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余昌艮、程贤英一生做了多少好事无法统计,但就在去年,邻居陈奶奶上街去了,陈大爷一人在家,晌午过了,躺在床上不做饭吃,程贤英端去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劝他吃。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余昌艮的父亲和母亲是大善人。那是郧西解放不久的事。有一次,奶奶在门前金钱河里洗衣服,洗完,提着一篮子衣服回家,看见河堤上躺着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她看着可怜的小男孩流下了悲悯的眼泪,就把这个小男孩领回家。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叫余炳军,他两岁时开始沿着金钱河要饭。奶奶见这孩子身上长满虱子,就烧了一锅开水,把他的衣服放在开水里烫,裤腰上一串串白白的虱几子烫不死,奶奶就用刀子一点一点往下剐。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在余昌艮家生活了20多年,一直到七几年,建设单位需要民工建勤劳力,生产队安排炳军到林场民工建勤。因他劳动踏实,后来,林场就接纳了他,将他招收为一名营林工。
余昌艮和程贤英把他们的善良,又言传身教给他们的儿女们。
那一年,余昌艮的大女儿余盛云和丈夫到竹山县九华山在林场找工作,余盛云承包了林场一块3亩多的茶园,白天采茶,晚上炒茶,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有一天上午,余盛云正在住房外面的茶园里采摘茶叶,看见道场里有一位年轻人来回走动,她以为莫不是郧西老家老乡来了找她,便提着装有茶叶的竹篮回家看看。余盛云边开门边招呼年轻人进屋喝茶。年轻人一边喝茶一边向余盛云说明来意:“他是来找他姨父黄丛金的,黄丛金是林场一名老工人,住在观山,今天上午和妻子卢洪秀上山捡栗子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年轻人也不紧不慢地喝茶,见余盛云还热情,便和她聊了起来:他刚下车,来到观山,见姨父家没人,又来到他姨父的邻居家,打听姨父的下落。年轻人坐车、走路奔波,口有些渴,便向邻居家找水喝,那位邻居手里忙着跺猪草,嘴里冷冷地说“开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要喝水你自己到水井里去喝吧”。这位年轻人讨了个没趣,感受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苦涩滋味,正准备要搭车返回县城,这时,正在茶园里采茶的余盛云看见了,放下采茶的活计和年轻人打招呼,给年轻人搬凳子、装烟。
接着,余盛云又连忙给客人做饭,客人心想要是女主人宰人,这顿“鸿门宴”不知要多少钱。年轻人担心地问:“大姐,这顿饭得多少钱?”余盛云哈哈一笑说:“我丈夫芝麻杆插房檐一口口使外,经常打搅别人,客人吃一顿便饭,还要钱,那是啥人。”做了一碗鸡蛋汤,炒了一盘腊肉三盘青菜,还打了一壶苞谷酒,像招待娘家兄弟一样,热情地招呼年轻人吃饭。闲谈中,得知年轻人在县劳动局工作,专门负责招工的。年轻人也了解到余盛云的情况,说像她这样在林场做临时工多年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招工条件,刚好林场还有3个招工指标,暂时还没有合适人选,我可以帮你做做工作。
话说过撂过,余盛云也没往心里去。日子一天天过去,余盛云照常做着采茶、制茶的活计。有一天,林场的工友转交给她一封信,信是从县劳动局邮来的,余盛云打开信封一看,竟是一份她的招工转正通知书。后来才知道,那位年轻人在余盛云家里吃了午饭以后,或许是出于感激,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出于落实政策,年轻人回到单位后,迅速帮助余盛云办理了招工转正手续。
大姐做鞋,二姐有样。
余盛云在九华山林场采茶时,请了一个帮工叫朱晓芳。她不仅教她采茶,还教她怎样做人。朱晓芳离开九华山以后,在十堰创业有成。这时,我想起了余盛云大姐,是她帮了我,我现在有了能力也应该帮一下别人。朱晓芳说。她得知有一个叫胡世义的竹山老乡得了淋巴癌,在十堰太和医院治疗,她除了捐了2万元钱以外,还一日三餐准备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病床前,让他的生命延长3个月,至今帮助照顾他的两个女儿胡阳、胡彤。他的妻子成了朱晓芳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余昌艮、程贤英他们的热心待人、善心帮人的好家风,不仅让自己健康长寿,而且还传承给子女们,并且传播到社会,受到十里八乡村民们的点赞。
帮助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三代人的坚持,历时70年,将美德传播给社会,积德行善,不忘初心,从来都是他们一家三代生命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将会更美好。
他们最感激是党的政策好,让他们安享晚年。他们两老,每人每月领60元养老保险金,还能领30元的高龄补贴。
领钱的高兴让他们挂在嘴上,儿女们事业有成,懂事孝顺,比着孝顺让他们喜在心头。前年三儿子余盛富和幺儿子余盛国拿出8万元,将原来的土墙瓦屋翻盖成楼房,新床垫、新被褥,让两位老人睡得暖暖的,他们常常睡着了笑醒了。
不过有高兴也有悲伤。去年冬月,大孙媳妇要过36岁,程贤英一高兴,横直要下十堰祝贺,她忙着洗头,洗澡,准备动身,不料头发晕,被送进县人民医院治疗,儿女们轮流照顾送饭。住院检查,血压、血脂、心脏、肝功各项指标正常。
儿女们都忙着护理程贤英,不料余昌艮也在家病倒了,又被急忙送到县人民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只是因为这几天,儿女们忙于照顾程贤英,顾不上照顾余昌艮,余昌艮几天未吃合适饭菜,凑合着吃,导致营养不良晕倒。休息一会儿,吃一顿合适的饭,下午就好了。主治医生感到惊奇,询问他们的健康长寿秘决是什么呢?
余昌艮告诉医生: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刻意地追求健康长寿,没吃营养品,也没有专门从事体育锻炼,养生长寿的知识知之甚少,但他们一是善良。保持一颗善心,他们经常教导孩子们说:“小娃勤,爱死人,小娃懒,使棍赶;做好事不问前程,种好地不问年成;天天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付出真心,幸福一生;命好心也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梦想很美,希望相随,心中有梦,大胆去追……”教育孩子们行善心,做好事。二是勤劳。夫妇俩都是生活在农村,儿女们都在上班,他们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能自己解决的事自己做,自己兴菜园,自己做饭、洗衣,不仅给子女们减轻负担,还无形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少给儿女们找麻烦。不仅不找麻烦,还尽可能的为儿女们提供生活帮助,比如:儿女们从十堰回来,总要让他们带自种的无公害蔬菜,或自己剁的辣椒酱等。
三美食,程贤英一手好茶饭。大集体时,驻队干部都喜欢点名到她家吃饭。就连原县委书记韩克明,到了土门,非要到她家吃饭不可。自己种菜,不上化肥,做饭时,掐一把菜,拔两根葱,从菜地到炒锅,近距离对接,蔬菜新鲜得城里人没法比,吃的无公害食品,不健康长寿才怪呢?
四喝茶。余昌艮爱吃肥肉,他一直夸老伴程贤英,每次把肉煮得软软的让他吃。他爱吃肥肉,但血压不高,血脂不稠,是因为他爱喝浓茶,每天雷打不动两杯浓茶,喝得他神清气爽。
住进医院,儿女们抡着陪护,医生陈伦虎说,像余昌艮这么大的年龄,身体各方面的功能还这么好,他的健康长寿秘诀是一生勤劳善良,心态平和。余昌艮、程贤英夫妇九十多了还健在,是他从医几十年见到的第一对。
出院以后,儿女们照顾父母更细致更小心了,余昌艮、程贤英夫妇,只要儿女、孙子们在他们跟前,他们就高兴就快乐,他们天天向儿女们念叨,“种好地不问年成,做好事(行善事)不问前程,九十多岁高龄,仍念念不忘记教育子女积德行善、幸福平安”。
如今,年逾九十的余昌艮,程贤英身体健康,子女个个事业有成,都比着尽孝道,俩老衣食无忧,余昌艮整天乐哈哈的,笑得合不拢嘴。
于是,在余昌艮93岁寿辰的时候,邻居们送给他一副对联:老气不横秋,至耄耋时延义举;清心诚喻水,于细微处见慈魂。横批是:慈善人家
作者:徐道友 余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