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斌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布为“尹吉甫传说”传承人 诗经相关民歌至今在房县传唱(袁正洪摄影)
《诗经》是 “五经·四书”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尹吉甫在哪里?追溯岁月,穿越时空。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鄂西北千里房县,这里不仅有尹吉甫的许多文物遗迹,而且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尹吉甫的民间传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尹吉甫民间传说及其传承人,被称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千古诗经相关民歌至今在千里房县传唱,经过专家学者的考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尹吉甫曾经身份显赫,和《诗经》有着颇深的渊源,并做过杰出的贡献。 □文/图 记者 海月 通讯员 李胜男 乡民传唱2000多年前民歌 2004年深秋时节,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应邀前往鄂西北房县进行民歌采风。 房县地处秦巴山区,崇山峻岭、纵横千里,因此古代素有千里房陵之称。“陵”便是形容其地势的雄奇险峻。 在傅广典的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难解谜团。因为,他听十堰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袁正洪介绍,房陵文化有尹吉甫诗经文化等十大特色。早在1982年,郧阳地区(现十堰市)挖整民间文化时,在房县九道乡发现农民杨家管会唱诗经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这首民歌被收录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郧阳地区分卷》一书。此外,还在房县上龛乡发现《打一个呱呱鸡》等诗经相关民歌。 古老悠久的房县,文化源远流长。司马迁《史记》、《竹书纪年》记载:“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丹朱之子陵,以父封国号为氏,始称房陵,房县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房县毗邻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文明核心区域,中华农耕和草药,据说就发源于这里的神农架大山,在早期,这里几乎拥有和华夏文明演化同步的历史。 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沧桑,今天的房县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深厚的古代文化积淀,房县民歌便是其中一个引人入胜而充满神秘的传承,它种类多样、腔调多变,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反映当地生产生活、恋爱婚姻等风土民情,而且因为楚调、巴音、秦韵多种风格的交融,被誉为研究先秦文化的活化石。 纯朴的民谣,浓郁的古风,吸引钟情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傅广典。2005年5月,他在袁正洪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房县门古镇采风。令傅广典感到震惊,而又大惑不解的是,在这些土生土长的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中,果真很多首与《诗经》有关,有些句子竟然完全就是《诗经》上的原句。一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文学经典,其中文字对于今天的学者而言,也有些深奥难懂,然而眼前这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民歌手们,竟然张口而唱,韵律曲调仿佛随心而成。 房县民歌为什么有这么多《诗经》的内容,它与《诗经》究竟存在怎样的渊源呢? 傅广典分析认为,房县的《诗经》民歌大致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后缀式,一种是嵌入式,后缀式以《诗经》原句为本,缀上新创作的成分,“关关雎鸠叫声欢,在河之洲正团圆”。嵌入式是把《诗经》的原句嵌在民歌中,“你也有来我也有,仁兄听我唱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房县《关睢》唱腔不下十种 房县深山民歌师还在传唱诗经相关民歌!湖北省、十堰市民俗学会有关专家的发现,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紧接着,2004年至2006年,房县有关部门在民间文化抢救挖整中,重点发掘、整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戏曲、民间艺人情况、文化古迹遗存等资料,共搜集民间歌谣12000首、民间故事8500多篇、民间戏曲800出、古唱本100册、手抄民歌本12000本。经初步统计,全县有5万人会唱民歌,6.5万人会讲民间故事,7000多位歌手每人能唱100首以上民歌。 令人吃惊的是,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搜集到的《姐儿嫅得低下头》、《砍砍伐坛兮》、《关雎》、《君子于役》等30多首相关《诗经》内容的民歌,竟然还有一群淳朴的房县乡民在部分乡村至今仍在传唱! 《关雎》千古传唱,堪称中华第一爱情诗。今天的房县关于《关雎》的唱法腔调不下十种,这是否说明《关雎》的起源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房县民歌通常是通过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于偏僻的山区。房县九道乡与外界相隔九道山梁,人烟稀少,但云蒸霞蔚、风景如画,仿佛世外桃源。 近年来,房县大力推介民歌,一些长在深山的民歌手,开始为外界更多地知晓。很多民间歌手被县里评为一级民歌师,他们正是房县门古寺镇民歌王邓发鼎、房县九道乡民歌师陈远翠……很多人正是通过他们领略到《诗经》民歌的魅力。 据邓发鼎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唱民歌,但不知道是《诗经》民歌,直到2004年,袁正洪问他会不会唱《诗经》民歌?当时,邓发鼎并不知道《诗经》是什么? 袁正洪问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你知道吗?” 邓发鼎听后,忙说:“我会唱!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 以下是央视记者与陈远翠的对话—— 记者:“你好,翠娃子,你到县里唱的什么歌呀?” 陈远翠:“唱关关雎鸠啊。” 记者:“你学过《诗经》吗?” 陈远翠:“没有。” 记者:“你知道关关雎鸠是什么意思吗?” 陈远翠:“大概知道一点吧。” 记者:“你经常唱的这些歌是从哪学的?” 陈远翠:“从我的爷爷的爷爷,一代一代地教下来的、传下来的。” 面对央视记者的访问,陈远翠大声唱了起来: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羞得女儿低下头。” 《诗经》中很多动植物散见房县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的魅力是什么?诗经的文化精神在哪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教授认为,《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无不滥觞于此。农事诗以明确“天人合一”的由来,宴饮诗以明确人伦尚“和”倾向的根源,战争诗以明确四裔民族包围下的文明人群克服危亡的一般方式,婚恋诗在于明确人群在获得文明统一时所付出的代价作为纵向的论述,《诗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石。 《诗经》是我国“五经·四书”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歌颂者尹吉甫的足迹。 诗经的内容,后人分为:《风》、《雅》、《颂》。其中的主体《风》,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诗经》开篇为周南、召南两地的民歌,关于二南的地域分布,一般认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等广大地区,流行于这些地区的音乐,便是所谓的“南音”。 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通过8个月的专题研究,惊讶地发现,《诗经》中提到的很多动植物,在房县深山都能够找到。如雎鸠、白茅、香獐、檀木、荇菜、蒹葭、苋菜、薇菜等等,这验证了部分诗作采集于房陵。 在《诗经》中寻找房县,在房县古老的民歌中找寻《诗经》相关民歌。 《诗经·召南》里有这样一首民歌:“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说的是一个青年打下猎物,用白茅包起来,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定情信物。诗句很简单,却给研究者留下诸多疑问,白茅是什么?为什么要白茅包裹爱情信物呢? 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顾问胡继南、理事陈伯钧说:在房县长有一种白茅,长着细长的叶子,开着像芦苇的(白色)花一样的野草,房县人合伙打猎时,打到猎物后如果有人用白茅包裹了猎物,就意味着要送给心上人,一起打猎的人就不再分账,分账就是瓜分猎物。这与“野有死麇”有异曲同工之妙,“野有死麇”是召南民歌,而西周时期房县正在周南、召南交汇地域,可以说“白茅包之”,说的正是房县数千年来的打猎习俗。 《诗经·周南·关雎》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首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借河边“关关”地叫着的雎鸠,来抒发爱慕之情,千百年来“雎鸠”成为了爱情的象征。然而,它究竟是哪一种水鸟呢?判断雎鸠最重要的一个根据,是它“关关”的叫声。 胡继南经过潜心研究分析后认为,房县地处汉水流域第一大支流堵河之源,以及马兰河、南河皆为汉江支流,是《诗经》“二南”之地的重要区域。 “房县有沮水河,其草丛中、芦苇里经常有成双成对的水斑鸠。”袁正洪指出,房县民俗中把水斑鸠比作男女爱情,也经常开玩笑称年轻男子叫“活斑鸠”,像斑鸠一样“谈情求爱”。房县当地人认为雎鸠就是水斑鸠,而不是白腹秧鸡,白腹秧鸡在房县称为“苦哇鸟”,并非是雎鸠。 十堰专家的研究结论,能否说明《关雎》的起源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呢?相关研究仍然在进行,学者们从《关雎》等《诗经》里的诸多经典爱情诗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爱情多发生在水边。 傅广典认为,西周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承袭了古老的狩猎季节,男女隔离的习俗,这种隔离通常通过江河湖海来实现,致使隔离的男女,只能隔水相望,而不能相会,这是《诗经》中,爱情发生在水边的原因,也是我们国家文学中,习惯于以水寓情的注脚。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房县门古寺镇民歌王邓发鼎唱起诗经民歌来,声情并茂。 刘大斌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布为“尹吉甫传说”传承人。 在房县诗经文化节上,一万两千名学生齐诵《国风·周南·关雎》。 2012-4-8 来源:十堰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