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8月4日讯(王金虎):“不愧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很深厚,农家乐的饭菜很地道,价格也实惠!.....”8月2日,一批来自西安的游客在参观关帝庙村红色文化纪念馆,品尝了鄂西北风味的美食后,又购买了一些农家土特产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这是当地发展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郧西县土门镇立足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产业兴旺,以红色文化凝聚乡村振兴力量,使全镇镇容村貌美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如今,红色文化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密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47年11月23日,四纵12旅部率35团(两个营)和26团由郧西湖北口进入庙川,27日到达上津。30日,旅部和36团到达黄云铺、土门。后来把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鄂陕军分区党委、司令部、地委、专署、鄂陕周报社、公安督察处、分区卫生处、新成立的鄂陕军政学校等都设在土门街、关帝庙等处。这里一时成为陕南、鄂西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此时的土门被称为“小延安”。
早在2007年,土门镇就因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镇。如何擦亮土门的红色、绿色两大品牌,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创新时代土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修缮革命遗址,打造精品线路,传承红色基因,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该镇党委书记李飞介绍说,近年来,该镇先后争取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新修缮革命遗址,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美化亮化,做到修缮一处,美化一处,让那些独具特色的红色遗址串点成线,既盘活了当地的红色资源,也吸引党员干部和游客前来瞻仰参观。下一步该镇将加大红色文物的保护开发力度,进一步挖掘整理红色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再现当年场景,力争把土门镇打造成为郧西县及至十堰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土门镇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与旅游有机融合。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共同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如在邵家沟、干沟、茅坪等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在土门、平原、党家沟、唐家坪、家竹等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养生中药材天麻、苍术、金银花等,一大批扶贫产业应运而生,成为带动当地致富的朝阳产业。同时,当地还结合红色旅游发展,形成“产业+”的林下经济观光带,成为当地旅游新看点。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发展以田园观光、采摘体验、农事活动、徒步探险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实现产业与旅游有机融合,互促互进。
“突出红色、绿色两大主题。”徐盛旺说,做到深度融合生态资源、红色旅游、现代农业、民俗文化“四大要素”,坚持产业相融、农旅结合,让“老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实现“农业强、生态美、百姓富”。
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自从鄂陕专署旧址修缮后,一直就有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先辈在革命故事。”关帝庙村民陈新华说,作为一名老区人,他是从小听着先辈们的革命故事长大的,每一个土门人都有义务和责任讲好先辈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游客多了,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陈新华笑着说,关帝庙以前是个偏僻的小村落,以前连个像样的饭店都没有,“一到夜里,村子一片寂静”。
而现在,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红色旅游的发展,小村的服务行业也不断提升。今年,一批农家乐、住宿、餐饮、土特产等商店陆续开张,群众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展,生活蒸蒸日上。
“游客来了,也会采购本地村民的土鸡、玉米、青菜等食材,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受益。”李飞说,从2018年以来,前来土门参观的游客达2万多人次,带动劳动就业220多人,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入近4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