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茶系的各个品种,大都条索修长挺直,一副剑拔弩张的样子,要把它们纳入冲罐的樱桃小口,颇不容易。强行按入,势必伤筋动脉,把条索折断,开汤以后增加涩味;耐着性子逐条装入,条索间的关系又很难理顺,且会留下很多间隙,使壶中茶叶“不满泡”,开汤后不够味。尤为恼人的是,茶事完毕清理茶具时,已泡开的茶叶在壶中抱成一团,只能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往外抠。于是,冲罐渐渐失宠,而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盖瓯,因能使茶叶出入自由而倍受茶客钟爱。 不过,诚职《潮州茶经》所言,盖瓯“因瓯口阔,不能留香”,而且不能像冲罐那样在冲入沸水以后再在外面“淋罐”追热,因而冲沏出来的茶汤,其色、香、味又确实比用冲罐的逊色。 为了调各这对矛盾,精明的陶艺师傅于是设计出一种广口紫砂罐,有的甚至在罐内加上一个截筒式带有漏水孔的衬罐,使纳茶与倾茶渣都能“直入直出”,十分畅快方便。经过这一改良,冲罐又慢慢地回到茶客的身边。 烹水器具 泥炉、砂铫等烹水用具,是工夫茶具改革中变化最大的向种。 传统的红泥(或白泥)小火炉,俗称“风炉仔”,高六七寸,炉面有平盖,炉门有门盖,茶事完毕后,两种盖都盖上,炉中的余炭便自行熄灭变成“无炭”,下次升火时可为引火物,既安全、节约,操作又十分方便。又有一种高二尺的高脚炉,下截有格好桌子的抽屉,可盛榄核炭,一物两用,允称精巧。 砂铫俗称“茶锅仔”、“薄锅仔”,雅名叫“玉书煨”,系作含砂陶泥做成的小水壶。砂铫与泥炉配套,称“风炉薄锅仔”,两者形影相随,原为潮汕民家必备之物。其配件则有金属做成的火箸、鹅毛扎成的羽扇,以为挟炭、扇炉之用。 此外用于烹水的器具还有煤油炉和酒精炉。煤油炉使用起来虽方便,但升火时,熄火后那股刺鼻的油味令人心烦。酒精的气味虽不像煤油那么难闻,但它不经烧,有时一泡茶尚未用毕,又要熄火加酒,仍感不便。 |